人民圖片
今年3月至今,已有18家中國概念股在紐交所因為涉嫌披露虛假信息遭停盤,4家被勒令退市。另有統計稱,今年以來,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有23家中國企業被起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已經建立特別工作組,專門對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是否涉嫌欺詐進行調查。
是什么原因讓中國企業從美國2010年度的“十佳”IPO(首次公開募股)入圍者,成為嚴管的對象?中國企業和美國金融機構在這場“信任危機”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的未來前景如何?記者就這些問題走訪了美國和中國的金融專家。
個別問題不能代表中國企業整體形象
“企業赴美國資本市場上市,是中美雙方的共同需求。”美國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王宇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美國希望看到優質企業到美國上市,中國概念是目前美國資本市場最為火熱的題材,紐交所和納斯達克近年來均多次表態,歡迎中國企業前來上市。”
美國花旗銀行的金融界人士告訴記者,一些中國企業自身條件并非優質,在國內很難上市,但是急于融資,就經過多方包裝,以“領先中國經濟”的旗號赴美國上市,而互聯網概念是最能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一種時尚,很容易吸引投資者的關注。
根據美國證交會的調查,目前提供虛假數據、夸大營業利潤和不嚴格審計的現象,在“借殼上市”的中國上市企業中普遍存在,而且暴露出的問題并非中國企業所獨有。紐交所負責企業傳播的高級副總裁理查德·亞丹莫尼斯對記者說,在美國資本市場上,雖然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出現的問題比較多,但主要是因為近年來中國企業到美上市較集中。
以前其他國家的企業也在紐交所出現過問題。例如,兩年前,印度第四大軟件服務供應商薩蒂揚公司出的問題更為嚴重,其賬目與公司內部治理都有問題,最終停盤退市。理查德和紐交所執行副總裁兼美洲上市部主管斯科特·卡特勒均認為,中國企業出現問題只是個別現象,整體來講中國企業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反向并購”模式本身也沒有任何問題。
一些外國媒體熱衷于放大問題
對于個別現象,不少美國媒體卻熱衷于不斷放大問題。紐約凱達資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葉先生對記者說,前一段時間人們明顯感覺到有一種針對中國企業的壓力。當然,還無確切的證據證明,美國是在自上而下專門針對中國企業。雖然相關炒作的高潮即將過去,但美國媒體似乎仍有意擴大相關事態。上周末,紐約一家很著名的美國財經新聞社,一再向美國某投行經理打聽,有無中國企業的最新負面消息。
王宇龍強調,現在出現問題的不在于“借殼上市”等來美國上市的具體模式,關鍵是相關法律規范問題。美國金融機構不要戴著有色眼鏡來看中國企業,要真正解決對中國企業的認識偏見,有問題的少數幾家企業不能代表、更不能影響中國企業的整體。美國不能因此使自己的金融市場處于不活躍狀態,而金融環境是構成美國市場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上網購物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主要的消費方式,與此同時,網購人群用來付款的網銀支付也受到了木馬病毒的滋擾。圖片說明:“網銀吸血鬼”采用特殊壓縮格式來躲避查殺 1、利用ACE壓縮格式,大多數殺毒軟件無法掃描這個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概念股迎戰華爾街信任危機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0/21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