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部長苗圩就“按秒計費”、“寬帶不寬”等電信熱點話題,回答了媒體提問。他說:“按秒計費”不是技術問題,工信部正在加緊研究更合理的話費計算方式;至于“寬帶不寬”,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即城域網和“最后一公里”,對于城域網帶寬,“光進銅退”是最佳解決方案,對于“最后一公里”,政府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安排布局。
其實,我以為,網絡服務拷問的是運營商的良知。
在擁有數億網民的中國內地,從事網絡服務的運營商,有巨大的盈利空間。合乎良知的經營要求,應該是服務更好,收費更低。但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所證明的事實,恰恰相反。2008年,我國內地上網接入速率約為1.8兆,日本是63兆,韓國是40兆,中國香港是20兆。但這一年,我國寬帶用戶平均月資費83.8元,相當于每兆每月46.6元,是韓國的18倍、日本的51.5倍。如果考慮到收入差距,這一年韓國人均國民收入是我國內地6.9倍,那就意味著我們的寬帶資費水平相當于韓國的124倍。
我覺得工信部更應該回答的是,為什么會有如此令人咋舌的反差。低劣得不能再低劣的服務,高昂得不能再高昂的收費,除了歸咎于運營商缺乏良知,和管理部門的監管缺失,實在沒其他更好的解釋。
再說到“以秒計費”,呼吁多年了,既然技術上沒問題,為什么就執意不改?原因很簡單,有著巨大的利益。據有關專家對2010年的估算,在這一年,三大移動通信營運商“不足一分鐘按一分鐘計費”,多收了1132.8億元,相當于平均每個用戶被多收了131.26元。
再說到“寬帶不寬”,無論城域網的問題,還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到了用戶手上,就是有可能慢得網頁打不開、QQ掛不上、郵箱進不去的問題。那么高昂的收費,怎么能提供那么低劣的服務?韓國能做到的,日本能做到的,我們為什么做不到?缺的同樣不是技術,而是良知。
缺乏良知的表現遠不止這些。我去年首次使用智能手機,下載兩段相聲,就被運營商扣走400多元。更荒唐的是,預存話費不足百元,它卻允許我透支到近800元。下載流量的資費,它既不設限,也不提醒,更不停機,挖一個大坑等著你。
作為管理者,我希望工信部有足夠的良知,去糾正運營商們的無良。我們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消費者選擇iPhone4S 網絡體驗成入網主因>>>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絡服務差缺的是良知不是技術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0311/39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