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5月央行發放首批《支付業務許可證》至今已一年有余,期間已有三批、累計101家支付企業獲得支付牌照。合法身份的確立使企業逐步走出“灰色地帶”并帶來空前的發展空間,然而近期頻現的第三方支付的風險問題也引起了公眾對第三方支付監管的重視。
獲批牌照 業務鏈拓展迅速
101家第三方支付企業從“游擊隊”納入“正規軍”,短短一年間,其業務已涉及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POS收單、貨幣匯兌、固定電話支付等七大業務類型。
與此同時,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服務創新不斷升級,線上線下相結合協同發展的局面也日益明顯。日前,中國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啟動了物流POS戰略,宣布投入5億元推動中國電商COD(貨到付款)體系的發展。這是支付寶繼獲得牌照以來的首次大規模線下業務推進計劃。另一大第三方支付企業快錢也逐步拓展線下業務及供應鏈融資,試圖參與本地中小企業的流動資金管理。
“今年支付公司重點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是拓展新的支付領域,做銀行之前做的事情,如基金、保險、企業貸款等;另一方面則布局移動支付領域。”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艾瑞咨詢分析認為,第三方支付企業面向用戶和面向企業服務兩個方向的交相滲透格局已經逐步顯現。
除此之外,在境內業務市場或已略顯擁擠的情況下,幾大第三方支付巨頭也開始著眼于跨境業務。
規范發展 信用擔保是法定義務還是附加承諾
第三支付企業的支付服務范圍和規模正不斷擴大,新型支付工具得以推廣應用,然而第三方支付企業在提供支付服務時的風險問題也愈加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在第三方支付行業迅速發展的時代,行業的安全問題不容小覷。
比如,信用擔保問題。記者調查了解到,幾乎所有的消費者都認為信用擔保是第三方支付的法定義務,更有人質疑,如果第三方支付沒有擔保的手段,其意義何在?為何不用銀行卡直接付款?然而眾所周知的是,第三方支付的優勢之一就是確保支付安全。
有業內專家曾表示,第三方支付的最初業務定位是針對網上交易而推出的安全付款服務,其運作的機制是第三方支付作為信用擔保,在買家確認收到商品前,由第三方支付替買賣雙方暫時保留貨款的一種增值服務。在處理第三方支付業務的整個過程中,第三方支付所起的作用包括:托管貨款、代收代付、存取貨幣、清算結算、信用擔保,而這一切與銀行類金融機構的職能非常相似,但目前第三方支付的性質界定與監管標準又未具體明確,一旦出現法律糾紛,將引起各方爭議。
信用擔保 規范發展管理政策須加強
有專家認為,代表著中國支付體系的方向,但電子支付特別是移動支付、網絡支付等新興電子支付在安全、監管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在準入管理、沉淀資金管理、客戶權益保護等方面存在問題,帶來比較大的風險隱患,影響支付體系的安全性。
據專家預測,互聯網支付業務在2012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而這也自然引發了對其安全問題的集中關注。
對此,有業內專家表示,在我國,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簡單采取“放任自流”或者“圍追堵截”的監管方式,既不利于支付服務市場的健康穩定,也不利于支付服務市場的創新和發展。相關的監管應遵循“促進創新與規范發展并重”的原則。據了解,央行已經針對上述問題認真研究,并努力從制度和體制上加以解決完善。一是制定有關管理辦法,對包括移動支付、網絡支付在內的支付服務商從事相關支付清算業務提供統一的監管政策,引導其規范、健康發展;二是推動建立全國性的支付服務行業協會,在服務標準、價格、技術安全、風險防范等方面加強企業協作和自律;三是制定規則要求第三方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第三方支付擴張迅速 監管力度難拿捏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0611/66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