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去年推出第一部手機,還是今年的指數級增長,小米都沒能讓外界百分百相信,質疑的聲音從未間斷。雷軍一直表示抱怨,中國缺少寬容的創業文化,無論成敗,總有人雞蛋里挑骨頭。這不足為怪。首先“小米速度”是超出雷軍本人的預期的,這一點他在接受《創業邦》采訪時并不否認;其次,如果小米人自己都對“小米速度”感到驚訝,外界更沒有理由保持淡定了。
所以,雷軍和小米過去不到兩年時間中的表現,本身就是一個“不合常規”的創業故事。雷軍需要適應,小米需要適應,外界更需要適應。以善于總結經驗著稱的雷軍,用“運氣好”來形容自己的2012。“經常有人說我愛忽悠,但今年運氣真的很好。”他說。
雷軍說的運氣好,和一個人有關。他叫史蒂芬·埃洛普,諾基亞CEO。2010年,埃洛普被諾基亞從微軟挖過來之后,其第一把火就是逐步放棄塞班操作系統,全面與自己的老東家微軟合作。而當時諾基亞塞班手機占據全球手機市場30%的份額。“這就是說,接下來幾年會有超過10億手機用戶陸續選擇其他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雷軍說,“一夜之間,幾乎所有智能手機公司都在快速成長,小米可能只是長得最快的一家而已。”
其實,埃洛普在諾基亞的上任日期是2010年9月10日。也正是在這個月,小米手機的硬件團隊搭建完畢。“小米手機切入市場的時機非常好。”小米早期投資人、晨興創投合伙人劉芹對《創業邦》說。
在劉芹看來,這個時機,與三個事件有關。首先,蘋果的iPhone系列已經教育了市場和消費者,它宣告了真正智能手機的方向;其次,谷歌的安卓開放系統越來越被市場所接受,特別是被眾多手機廠商所接受;再次,摩爾定律開始在智能手機領域得到驗證。“以前手機上的傳感器很貴,但最近幾年在手機上的價格呈下降趨勢,當時小米做手機,這是一個重要信號。”劉芹說。
小米的口號是“為發燒而生”,在此之前,有音響發燒友、有相機發燒友,但手機發燒友真不多見。究其原因,首先手機已經成為大眾消費品,幾乎人手一部(到了智能機時代,配備“雙槍”越來越不稀罕);其次,若不是iPhone的問世,手機與手機之間的差別不大。喬布斯重新定義了手機,這讓雷軍看到了機會。
第一款iPhone上市之后,雷軍還在金山。當時他買了數十部送給部下、朋友,逢人便說iPhone多好多好。在此之前,他還送過諾基亞N78等經典機型。“他自己就是個手機發燒友,不是說做了小米才愛顯擺的。”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金山詞霸前總經理黎萬強說,當時雷軍包里總是揣著好幾部手機。
2009年底,已經在金山工作了近十年的黎萬強想換一個方向。他首先想到的是開個影棚,因為他一直以來都喜歡攝影,算是個發燒友。辭職之前他給雷軍打電話說要辭職,雷軍說你要慎重考慮。后來他倆約在奧體中心附近一家叫做“胖胖”的韓國料理吃飯,雷軍問他辭職之后到底做什么,黎萬強說準備開個影棚。雷軍一聽就笑了,說:“你別扯淡了,跟我干吧。”
黎萬強說好啊。雷軍納悶問道,你知道我干什么嗎?黎萬強說,手機吧。雷軍哈哈大笑。
“以他這么多年來對手機的癡迷,我實在想不出他要創業的話還能干別的。”黎萬強說。
黎萬強和林斌(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總裁)是雷軍最先找到的搭檔。實際上,他沒少給過去的兄弟們“匯報思想”。他給金山網絡的傅盛打電話,一口氣說了3個小時。傅盛之前就有耳聞雷軍要做手機,但他覺得這個事挺難的。“通完電話我就想明白了,因為他自己說得很明白,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符合他的風格:不打無準備之仗。”傅盛告訴《創業邦》。
雷軍不想按照傳統手機廠商的路子走,既然是“為發燒友而生”,注定就要打上互聯網的基因,所以他認為小米走的是“先軟后硬”的路子。從現在小米科技7個聯合創始人的入職順序就能看出來,最早來的5個人不是互聯網背景,就是軟件背景,最后加盟的2個人,周光平和劉德,才是硬件專家。
2010年4月小米正式成立。雷軍的邏輯是,先APP,后ROM,接下來是手機。其中,APP準備半年時間,ROM一年時間,一年半之后再做手機。這樣做的好處是,先易后難,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是互聯網公司的產品邏輯。
“雷軍從一開始打的就是一場三維的戰爭,玩法完全不同于傳統手機廠商,”迅雷聯合創始人、CEO鄒勝龍對《創業邦》說,“小米把中國手機行業的競爭,從冷兵器時代直接帶到了現代戰爭。”
所謂冷兵器,就是人海戰術,渠道靠人堆,廣告拿錢砸,以價格而非配置驅動。這是國產手機的長期優勢,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很多人相信,繼十年前通過渠道革命實現一次逆襲之后,國產手機可能會迎來第二春。事實確實如此。以“中華酷聯”為代表的國產品牌在智能機時代填補了MOTO、日系手機甚至諾基亞離開后的空白。它們依然高舉渠道革命的大旗,不同之處在于,十年前是自建渠道,這次是借助運營商渠道。
用一句時髦的話說,渠道就是場景,而不同場景會有不同的用戶體驗。黎萬強說,運營商渠道賣手機有幾個特點:一是機型花樣繁多,二是配置、功能大同小異,三是用戶比較容易滿足。
而發燒友很少去營業廳買手機。他們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論壇,通過論壇跟帖、互動發現好的產品。這正是小米先做APP、ROM等互聯網產品的原因:先通過這些無形的產品把人氣聚攏過來,讓自己的公司基因具有明顯的互聯網氣質。
這個時候,小米的公司產品屬性也就定型了:互聯網產品。所以,當小米手機出來的時候,它只有在網上賣才能體現自己的公司產品屬性。這就變成了電子商務。而手機的購買場景,也就從線下門店、營業廳搬到了網上,場景徹底變了。
MIUI第一個版本出來的時候,雷軍問黎萬強:能否一分錢不花,把我們的品牌打出來?做金山詞霸出身的黎萬強對互聯網產品的運營和推廣再熟悉不過。他去各大論壇,把內測的消息放出去,迅速引來眾多發燒友的圍觀。“內測團最初100個成員,是我一個一個挑出來的,到現在還在我的米聊通訊錄里。”黎萬強說,“互聯網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以近乎零成本的優勢獲取無限用戶。”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根據傳言推測,亞馬遜智能手機售價將為100美元至200美元。目前還沒有關于該設備名稱的消息,但考慮到亞馬遜其它產品的名稱,其智能手機的名稱可能也會帶有“Kindle”。 12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有媒體報道稱,>>>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雷軍:在運營商渠道小米手機做不過華為中興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8/9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