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用戶全球覆蓋圖
導語:《紐約時報》網絡版今日發表署名詹娜·沃瑟姆(Jenna Wortham)的文章指出,Facebook收集用戶個人數據的做法已在業界引發了巨大爭議,鑒于這家社交巨頭的主要營收來源與用戶息息相關,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能否擺脫對用戶的這種依賴,將決定著Facebook的未來命運。
以下為文章全文:
影響用戶生活
這個月,當Facebook提交IPO(首次公開招股)申請的時候,這家公司的員工份紛紛打開香檳慶祝。但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突然浮現出兩年前與好友發生爭執的鏡頭。這位朋友在我的Facebook公告墻上留言,對我當時迷戀的一首低級趣味的流行歌曲評頭論足,這讓我很不開心。
隨后,我們在來來回回的即時信息中爭吵了起來。他堅持說他的評論只是與我開玩笑,純屬幽默,但我卻認為他是在取笑我。由于我們之間的爭吵十分激烈,最終朋友難以抑制心中怒火,在匆匆寫下“我恨Facebook!”幾個字以后,便下線了。雖然我們最終和好如初,但這個插曲至今讓我念念不忘。
如今,這種朋友間的誤解似乎再普遍不過了。隨著人們的社交生活轉向互聯網,我們的情感也開始向互聯網轉移。簡單幾句話,在一些人看來似乎都包含著更深的用意。我是最早承認內心癡迷于互聯網豐富文化的人,這種文化已經深深扎根于我的生活。但與好友的裂痕讓我重新開始審視互聯網,發現這種媒介恐怕正在改變我的世界觀,破壞我與朋友之間的親密關系。
相互依存關系
近來,Facebook開始進一步挖掘用戶的個人數據,推出了一系列新功能和新服務,令其可以進一步加強這個將人與人之間聯系起來的網絡的控制。此舉已經讓部分人警醒,讓他們相信現在到了徹底與Facebook說再見的時候了。
我們中的不少人都對Facebook的情感十分復雜。即便我們偶爾覺得有了Facebook,生活簡直一團糟,但同時我們也不清楚如果沒有了Facebook,我們又該如何生活。
這種相互依存或許不是一種平行的關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圖爾克勒(Sherry Turkle)說:“我想不起來以前還有哪一種消極軟件如此深深扎根于文化交流。這家公司正在重塑我們對自我的看法,重新定義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數字形態。”圖爾克勒著有《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一書。
在Facebook申請IPO之時,這家公司與其用戶之間的象征性關系再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IPO申請書揭示了這種相互依存關系對Facebook的業務是多么的重要。用戶每天上傳至Facebook的生活細節幫助建立了一家估值達1000億美元的社交巨頭。
圖爾克勒指出,并未所有人都對這種信息的曝光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而在這種激烈交鋒的背后還隱藏著更大的斗爭:用戶現在只得忍受互聯網的轉變——互聯網已從隨心所欲的“西部荒原”轉變為一個成熟市場,在這個市場,貨幣就是個人數據,它們為下一代的產品和服務提供了資金保證。
她說:“它集中體現了我們未來十年將要遇到的兩個問題——將人與人之間聯系起來的自我概念(即隱私)以及我們情愿為之付出的代價。我們必須去確定我們要在自身、廣告商和我們個人信息三者之間關系的界限。”
固有商業模式
這種問題并不僅僅困擾Facebook一家公司。每一家社交媒體公司,如Twitter、移動照片分享應用Instagram以及地理位置定位服務公司Foursquare,將必須推行連貫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極有可能會充分利用訪問并使用其服務的用戶的個人信息。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就是第一批社交網絡公司的成功故事,它們正掙脫創業公司的散亂本質,將自己的網站變成貨真價實的生意。
上市以后,Facebook與用戶的關系是否會發生改變?目前,我們尚不清楚用戶對谷歌上市前后的認識有哪些改變。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即那時的互聯網與現在截然不同。行業分析師蘇珊·艾特林格(Susan Etlinger)說:“谷歌與用戶之間的聯系聯系不像Facebook這樣緊密。”艾特林格是多家公司的科技顧問。
她說,谷歌的初始功能也不像Facebook這樣隱秘:“搜索比社交網絡更晦澀。”相比之下,那些上傳度假照片、發布周末生活更新、分享歌曲或“贊”他們最喜歡的設計師和電視劇的用戶,可能對這些內容有一種擁有感,這些內容不會像簡單的網絡搜索那樣引起別人注意。
扮演股東角色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媒體效應研究實驗室主任什亞姆·桑德爾(Shyam Sundar)說:“這是一個社交媒體本質催生的動態環境,因為用戶是內容的來源。用戶感覺自己就是代理商,如同他們是股東一樣。”桑德爾從事人們與社交媒體互動方式的研究。
Facebook及其他社交網站今后將面臨一個重大挑戰,那就是如何在滿足用戶需要的同時,又能滿足股東的需要。隨著Facebook向一家可持續發展的公司轉變,關鍵就是保證用戶不會對其收集數據的做法感到厭煩。否則,Facebook的主要營收來源——基于個人信息,更具針對性地向用戶顯示廣告——恐將面臨毀滅性打擊。
不過,大多數人對Facebook能否做到這一點持懷疑態度。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分析師安德魯·弗蘭克(Andrew Frank)說:“在實現這一目標以前,Facebook還有很長的路要走。Facebook用戶規模和用戶花在Facebook的時間已經到了極限”
弗蘭克還認為,Facebook對競爭對手而言并非無懈可擊,至少,用戶的注意力會更加分散,關注于互聯網的其他領域,這些領域的意圖更易理解,互動活動也更隱秘。Facebook當前在社交領域的霸主地位恐怕無法長久。弗蘭克指出,今天,Facebook看似互聯網行業的“常青樹”,但是,“終有一天,人們會將它看作是另一個AOL。”
推薦閱讀
為愛升級 劍靈·訣浪漫情人節新玩法>>>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danji/20120214/3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