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金融市場上PE(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的火爆程度,經常被夸張地形容為“全民PE時代”。這個行業最具標志性,最能呼風喚雨,讓同行羨慕嫉妒恨的公司,就是美國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黑石。
2007年6月22日,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斥資30億美元購入黑石集團約10%的股份。十分湊巧的是,在其掛牌上市之后不長的時間內,次貸危機不斷惡化,黑石股價也不斷下跌,至少從短期看,把包括中投在內的投資者套牢其中。換言之,無論是運氣好還是精明的時點計算,黑石的創始人和原來的股東們成功實現了高位套現。
《資本之王》這本書系統記錄了許多黑石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這樣的案例。這個公司的成長軌跡與風風雨雨,對于直接或者間接參與PE事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很好的讀本。
私募股權的妙處在于公司人很少,多數時候在暗處操作,他們很少在媒體露臉,更不會向媒體透露投資計劃的細節。高盛有30500 名員工,其贏利情況每季度都對外披露。黑石集團盡管擁有眾多工業和房地產業的控股權,但僅有1000 名員工,它的賬目沒到披露時間是絕對保密的。那些掌控幾十億美元的私募股權公司的網頁通常非常簡單,你很難在上面找到所需信息。
黑石集團、KKR 集團、凱雷集團、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得克薩斯太平洋集團和絕大多數規模較大的私募股權公司的控制權,仍由各自的創始人牢牢控握。自從19 世紀的“強盜貴族”時代以來,還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會有這么多的巨額利潤流入到如此少數人的手中?
私募股權的力量在華爾街空前強大。以前,資產收購公司僅僅是一個依靠銀行給予施舍來維持交易的乞求者。現在卻反過來,銀行向黑石集團等私募股權公司搖尾乞憐。
1985 年,施瓦茨曼和他的伙伴、黑石集團的共同創始人彼得森加入這個收購游戲中。到2007 年,由施瓦茨曼實際掌控的黑石集團風頭超過了其他頂級對手公司。經過22 年的發展,施瓦茨曼和彼得森創造了華爾街令人嘆為觀止的新贏利模式,這時的黑石集團已足以與全球任何一家超級投行相匹敵。
在2006~2007兩年間,黑石集團和他的同行們收購的公司規模不斷創出新高,引起了市場的擔憂和批評。股權投資行業中部分公司的做法的確不妥。一些金融家們耀武揚威地以企業掠奪者的身份進行惡意收購,繼而顛覆企業的管理層。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大多數時候選擇吞并陷入困境的公司,一旦得手便像侵略者那樣毫不留情地解散員工、肢解公司。因此,他們被看做是“資產強拆隊”,以狩獵公司為食,把優質資產出售后扔下負債累累的殘骸,懷揣橫財揚長而去。
事實上,私募股權公司常常因解雇工人、出售資產、破壞公司現行制度而遭到起訴。
人們恐懼這種公司,因為私募股權公司體現了資本家最本質的特點:癡迷于把公司變得更值錢,而不管公司是增長還是衰退,結了一筆生意然后再開始一筆,不斷地兼并,然后尋找下一個目標。他們是以賺錢為唯一目的持股人,沒有任何人情味,無情索取利潤之后就會毫不留情地將公司拋棄。
施瓦茨曼及其同行創造了資本家的新形象,他們介于大銀行和兼并公司之間,他們的生意遍布全世界。與企業不同的是,他們的投資組合一年一個樣,每筆生意都是單獨運營,或贏或虧,互不影響。這些精英們影響力巨大,通過收購舉措以及做出的收購評價極大地影響著市場。
盡管“剝離- 拋棄”的形象依舊,但私募股權公司就是通過收購那些衰敗的、陷入困境的公司,然后幫助其恢復生機并做大做強,再將其出售從中獲利。在這一方面,黑石集團有許多成功的投資案例。它幫助默林娛樂集團從一個小小的英國娛樂公司發展成為一家國際性的大企業;樂高玩具和杜莎夫人蠟像館也是兩個成功的典范;在它的幫助下,德國一家單一的玻璃瓶制造商格雷斯海姆集團發展成業務復雜、贏利水平更強的藥品包裝商。
膽識,還有那種對虧錢發自骨子里的厭惡塑造了這家公司。
推薦閱讀
總部企業落戶廣州最高獎5000萬>>>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PE巨頭黑石的成長:從骨子里厭惡虧錢
地址:http://m.sdlzkt.com/a/danji/20120402/4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