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拿著大把的現金卻不肯和股東分享,科技股這么做真的是合理的么?
作為一個投機者,在不長的投資生涯中我基本上很少關注分紅—分紅哪里能比得上股價上漲來得過癮。但我要承認最近蘋果公司的分紅計劃讓我對分紅有了深刻的印象。
按照蘋果公布的計劃,未來三年內將花450億美元用于分紅和回購股票,預計第一個財年分紅總額達到100億美元。除了規模龐大,這件事的另一個亮點在于,這是蘋果17年以來的首次分紅,盡管蘋果賬戶上已經有接近1000億美元的現金。
不過,這個“專利”不是蘋果所有?萍脊驹诜旨t上都不積極:德州儀器的股價從1953年的5美元漲到1960年的256美元,每股利潤從43美分漲到3.91美元,但是一直沒有支付紅利;Google、戴爾、亞馬遜至今都從未分紅過;思科去年才開始分紅。
最登峰造極的是Google。在2004年一封致IPO股東的信中,Google成為第一家公開聲稱自己不會給股東分紅的公司。
股票分紅制度,最早來自1602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這家經營航海事業的公司在每次出海前集資,航次結束后即將各人的出資以及該航次的利潤交還給出資者。而投資大師本杰明·格雷厄姆也認為在投資上處于根本地位的是分紅和市場價,它們是外部股東收回投資的唯一具體的方式。那么科技公司到底是為什么把分紅置于如此不堪的境地呢?
增長需要資金 對于科技公司不分紅最多的解釋是,這個行業處在高速增長的歷史階段中,一方面公司本身處于成長期需要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把資金投入到公司目前高速增長的業務中能夠讓股東投資回報達到最大化。
更好的保管者 即使公司發展不需要投入全部資金,管理層通常也覺得自己是比股東更好的現金保管者。2003年開始分紅的微軟和現在的蘋果都是如此,這兩家公司在分紅之前的幾年都已經不需要如此大規模的資金支撐公司發展了,但仍然“幫助”股東保管現金。實際上蘋果目前的現金與現金等價物在100億美元左右,其他都投資了國債等金融資產。
股東的軟弱 難以置信的是,投資者從來沒有對上述這種“家長最懂行”(Daddy-Knows-Best)的原則提出過質疑—或者說,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公司的現金是屬于股東的,而不是屬于管理者的。股東的軟弱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管理層的上述行為。
糟糕的暗示 很多公司擔心分紅會暗示公司已經無法保持高速增長,從而打擊股價。2003年1月宣布分紅之后的12個月內,微軟股價累計下跌2.1%,而同期道瓊斯工業指數則上漲了21%。從來不派發紅利的巴菲特也提過,只有不能讓錢增值的情況下才會派發紅利。
當然,拒絕分紅的不只是科技公司。根據彭博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入選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公司中有超過100家從未進行過分紅。但無論是蘋果這么偉大的公司,還是巴菲特這么精明的投資者,它們總會遇到不可避免的周期,總會遇到低潮。
IBM從1913年開始分紅,基本每股1美元左右,但1992年巨虧后開始減少并一度走低到0.12美元,之后又逐漸提升,2003年以來,IBM用于分紅和回購股票的資金超過1000億美元。
所以從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公司給股東分紅絕對是必要的。另外,不分紅也造成了投資者過于依賴二級市場獲得投資回報,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過度投機的壞結果。當然,也帶來了泡沫。
在那封著名的公開信中,兩個創始人提出的不分紅理由是,Google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它致力于“讓世界更加美好”的宏偉愿景,而華爾街的游戲規則(尤其是分紅)會影響公司致力于長遠發展。但無論愿景有多偉大,所有公司不能忘記一個最基本的現實是,公司首先是要對股東負責。如果一個公司對自己的股東如此苛刻,你能相信這個公司會對用戶慷慨么?對股東負責,然后才能真正對其他人負責,商業的根基就是如此啊。
推薦閱讀
濟南企業退休人員漲養老金 4月28日前發放到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科技股為什么不分紅?
地址:http://m.sdlzkt.com/a/danji/20120402/4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