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恰恰印證了本報就綠城“破產”傳聞事件,于本周四推出的系列報道《馬云要出手救綠城集團?馬云已號召阿里巴巴的弟兄們,買入綠城的住宅》(詳見本報11月3日報道)。
阿里員工購房享9.2折優惠
“阿里員工團購綠城房子”,這一消息得到確認,源自于前天阿里集團人力資源部向阿里巴巴員工發送的一封內部郵件。
郵件的內容很簡單:即日起至2011年11月15日,有意購買綠城房子的阿里員工,可享受綠城員工內部折扣(目前是9.2折),且還能享受額外團購折扣,活動僅限于綠城集團旗下三大樓盤:綠城·西溪誠園、綠城·明月江南和翡翠城。
看房效果如何?快房網(kfw001.com)三路觀察員,就此分別向三大樓盤了解了相關情況。
“翡翠城很久沒有那么熱鬧了。昨天,阿里巴巴看房團來到翡翠城銷售部,全體銷售員都跑出去接待了,只留下一個人在辦公室接電話。“銷售人員說,忙的那會兒,連喝水的工夫也沒有。阿里巴巴員工大部分都是拖家帶口來看房子的,花園洋房、多層以及小高層最受歡迎。“一套兩百萬的房子,可以省16萬元,加上阿里巴巴內部的無息貸款政策,還是可以考慮的。”一位看房的員工說。
“濱江這邊沒有組織看房車,都是員工自己開車過來的。零零散散的,時不時來幾個購房者,一個早上差不多接待了三批購房者。”綠城·明月江南銷售人員說,這些人的意向還可以,大部分人留下了電話。綠城·西溪誠園的銷售人員也說,這批看房的阿里員工意向不錯。“早上差不多來了二三十個人,跟銷售員談得都蠻久的。”
綠城田先生說,看房活動分兩條線路:城西線和濱江線。由于阿里巴巴總部在濱江,濱江主要是員工自駕看房;城西線包括西溪誠園和翡翠城,差不多有50多人乘坐大巴看房車,也有些員工自駕看房。兩條線路的總看房人數,有100余人。
“由于這是兩個公司之間的合作,阿里員工想要購買,必須要通過阿里人力資源部報名,走一些必要的流程。所以今天主要以看房為主,不會有現場預定和成交。”田先生表示,本周看房比較匆忙,預計下周六、周日還會再安排一次。到時將根據最終的購房人數,來確定額外的團購折扣。
看房的員工收入相對較高
有不少還是阿里的中高層
作為杭州的領軍房企,綠城的房產品以高端、品質著稱。這也注定了綠城的房子,非一般的剛需改善型購房者所能承受。
目前,西溪誠園在售價格36000元/平方米左右,明月江南在售價格31000元/平方米左右,翡翠城在售小高層及高層價格18600元/平方米左右。目前,普通購房者購買上述房產,根據付款方式的不同,一般只能享受1到3個點的優惠。不過,即使能夠享受9.2折優惠,房子總價仍然比較高。
以一套明月江南90平方米左右的小戶型為例,按31000元/平方米的單價計算,總價280萬元左右。假設房子打9.2折,那么可以優惠22.4萬元,但總價仍然高達257.6萬元。同樣的22.4萬元優惠,如果放在普通商品房中(總價150萬元左右),折扣力度將達到8.5折,總價可降至127.6萬元。
本次阿里專屬看房活動的看房人群構成,也證實了這一點。
“去看房的,大都是銷售部之類的高級部門,收入相對比較高,購房壓力較輕。而一些客服部之類的員工,都沒有去看房。”阿里巴巴某工作人員說。
明月江南的銷售人員也坦言,“房子總價比較高,不是一般員工能承受的。來看房的人中,有不少是阿里的中高層領導。”
如果這100位阿里員工都下單
綠城可回籠近3億元資金
對于綠城而言,現階段最困難的是資金周轉問題。如果參加看房的100余位阿里員工都下單,可以讓綠城回籠多少資金呢?
這里我們進行一個簡單的計算:假設三個樓盤的意向購房者數量均為33人,購買戶型面積均以100平方米進行計算,按照三個樓盤目前的銷售價格,綠城·西溪誠園、綠城·明月江南和翡翠城的銷售金額,分別為1.188億元、1.023億元和0.6138億元。
也就是,這100位阿里員工,可以讓綠城回籠2.8248億元資金,接近3億元。
昨晚綠城宣布
老業主也可享受9.2折優惠
另,昨天20:33,綠城房產官方微博突然公布:繼阿里員工團購之后,綠城的老業主在指定的三個樓盤購房,也可以享受到9.2折優惠。微博最后一句還注明:這是綠城員工才可以享受到的待遇。
微博全文如下:
【公司向老業主感恩優惠】目前公司對有意向團購綠城的阿里巴巴員工,在杭州翡翠城、西溪誠園、明月江南進行限時感恩回饋,阿里員工團購可享受綠城員工優惠價。而對于公司一向珍惜、感恩的綠城老業主,公司現亦決定,凡有意在上述樓盤中再置業者,若于11月30日前實行團購,同樣享受綠城員工待遇。
推薦閱讀
時間一躍兩年已過,很多投資者都心生彷徨,甚至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這個被賦予高成長性期望的板塊,成長性卻如此之差!當高管對減持離職習以為常,投資者臉上更是寫滿了失望。兩年來,創業板傷透了部分投資者的心,>>>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百位阿里員工綠城購房享優惠 多為中高層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