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往往是翻云覆雨的精彩和重重疑云相伴。
“大貨棧”和“1號店”曾被譽為“網上超市雙雄”,風光無限。誰能料到,大貨棧的網頁現在已無法打開,其上海總部的辦公場所也已人去樓空,“倒閉傳言”已成板上釘釘的事實。而“1號店”也在不久前爆發“人事大地震,禍起蕭墻”。更早之前,以母嬰用品起家的紅孩子已于年初進行結構精簡,裁撤華南區總部,“公司基本由風投背景的人員掌局”。
表面看,這是一個個被資本裹挾,不慎失足的鮮活案例。走到新聞背后,記者驚訝發現,大貨棧是由印尼第一大財團金光APP公司投資,“1號店”背后的大股東是平安保險,這些都是有錢的主,虧個千把萬就被傳“資金鏈緊張乃至斷裂”,似乎不合情理。
另一種比較靠譜的解讀是,國美、蘇寧、沃爾瑪、麥德龍、銀盛百貨……傳統零售商超進軍電子商務來勢兇猛,純電商因緣供應鏈短板,招架日趨吃力。而以日化、快消用品為主打產品的獨立B2C可能最先淪為炮灰。
大貨棧倒閉疑云
“與‘大貨棧’的投資者交談時,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感,同時還有信任的巨大力量。”大貨棧原總經理胡興民(此前任職新蛋中國)此前接受南都記者采訪的豪情壯志言猶在耳。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到了今年6月30日“大貨棧”上線一周歲的日子,胡興民卻黯然離去。坊間傳言,“大貨棧”上半年虧損一千萬,加上胡與金光集團在股權分配等方面有較大分歧,投資者“不愿意繼續投錢”,最終將“大貨棧”推向夭折境地———“大貨棧”網頁現已無法打開,營運停止。
但是,疑問卻從另一個地方浮起。“金光集團并未因此中止電子商務的試水之旅,事實上,金光旗下的衛生紙等品牌還在力拓網購市場,而胡興民仍兼職做金光的電子商務顧問。”接近“大貨棧”的知情人士告訴南都記者,從6月底至今,“大貨棧”其實還有幾個月的調整,其間也有資本豪客投來“橄欖枝”,想給“大貨棧”注資。
這些信息既有沖突又互補,帶著種種疑團,南都記者采訪了胡興民,他坦言,“其實是我主動要求金光集團不要再給大貨棧追加投資,我建議‘大貨棧’應該引入風投,優化股權結構,為上市鋪路。而且,也有知名的VC、日本排名前三的零售財團等等,表現出濃厚的投資興趣。不曾想,信誓旦旦表示投資的VC卻出現人員變動,該項目的負責人突然離職,自創新的風投公司。此后,該VC合伙人又要求延長一個月時間,待其新公司投入運營后再來‘聯姻’。”
就這樣,“大貨棧”的融資歷程一波三折,無果而終,而胡興民自稱要為自己的抉擇負責,只好選擇離開。
資本轉向
這是一個被資本裹挾的典型案例,從創業巔峰到跌入谷底,原來只有一步之遙。
“其實,私募巨頭們給電子商務公司直接來個‘倒春寒’是有預警的。”艾瑞咨詢電子商務總經理傅志勇向南都記者分析,麥考林的股價幾乎等同于其凈資產值,當當的股價從36美元跌到眼下的6美元左右,這就意味著,中國電子商務公司的股票在華爾街賣不掉;更為灼人的是,中國國內A股迄今幾乎沒有給互聯網公司任何席位,而通過“協議控制”引入外資的企業更是不可能登陸A股。“前無去路,后無退路,VC、PE們還會給電商平臺真金白銀嗎?!”
從這個角度看,金光集團“叫停”大貨棧項目,興許是“斷臂求生”。要知道,“融資越多可能就輸得越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際投行基金經理周軍(化名)告訴南都記者,VC給項目投資時會先做個預期估值,若企業未能在約定期限完成業績目標,企業不但要給VC支付全額籌資款項,還需支付一筆金額不小的利息,“而在過去一年時間里,VC之間搶電商項目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有些項目我們經過小組評估,剛想簽約,其他VC收到風聲,已經通過抬高估值等手段搶先下手。于是,第一輪投資者拔苗助長,再轉給下一輪投資者,一個個傳下去,上市就像樹梢上的果實,越長越高,欲罷不能。”
于是,幾乎一夜之間,“風投們都調轉方向,從規模估值回歸到以前的現金流折現、絕對估值法,其實VC對電商領域的投資熱情并沒有減弱,只是更加理性、謹慎了。以前是看‘盈利預期’,現在是看‘盈利能力。”周軍說。
傳統軍團攪局
本來,風險投資商收緊銀根已經讓電商企業倍感壓抑,而傳統商超軍團大舉進軍電子商務市場,則大大威脅了純電商平臺的生存空間。
購伙伴網創始人吳勇告訴南都記者,更接近市場真實的電商融資是,VC少了,而私募基金、產業資本的流入多了。產業資本的戰略投資并不一定要從資本市場上獲利,它們的退出渠道更為廣泛,更希望直接從商貿貿易中獲利。這是一個信號,“說明電子商務行業的走勢已經從強調‘電子’,強調網絡營銷手筆,轉而向‘商務’傾斜,而今的競爭已經不是前端的電商平臺知名度的競爭,而是線上+線下,臺前+幕后的供應鏈對供應鏈的競爭。”
在這個意義上,“沃爾瑪、國美、蘇寧等傳統零售巨頭有完善的供應鏈系統,其線下的會員客戶資源很容易就導給線上,光是這一項就可以節省大額的推廣成本,還有跟上游供應商的談判能力、物流配送能力等等,傳統零售巨頭都有明顯的優勢。”胡興民坦言,米、油等快消用品體積大,單價低,其物流成本始終是平臺商繞不過的“檻”。
傳統零售商超進軍電子商務來勢兇猛,獨立B2C平臺真的毫無招架之力?
答案并不盡然。“關鍵是要找到邊際成本較低、毛利較高的產品經營,譬如酒店客房、保險、軟件等虛擬產品就有很大的空間。”吳勇說,現在的局勢就是這樣,“剩者為王”,與其說中國電子商務行業進入一個“血洗”時代,不如說中國電商正在步入一個“冷靜期”,畢竟這個行業是有實在的商務交易做依托的,2000年的互聯網大蕭條應該不會“歷史重現”。
觀點
●國際投行基金經理周軍
幾乎一夜之間,風投們都調轉方向,從規模估值回歸到以前的現金流折現、絕對估值法,以前是看“盈利預期”,現在是看“盈利能力”。
●艾瑞咨詢電子商務總經理傅志勇
其實,私募巨頭們給電子商務公司直接來個“倒春寒”是有預警的。麥考林的股價幾乎等同于其凈資產值,當當的股價從36美元跌到眼下的6美元左右,這就意味著,中國電子商務公司的股票在華爾街賣不掉。
●購伙伴網創始人吳勇
“剩者為王”,與其說中國電子商務行業進入一個“血洗”時代,不如說中國電商正在步入一個“冷靜期”。
推薦閱讀
根據互聯網監測機構ComScore發布的三季度美國顯示廣告市場統計數據,Facebook占據了該季度15%的在線顯示廣告支出,而谷歌和雅虎均為10%。 北京時間10月28日凌晨消息,根據互聯網監測機構ComScore發布的三季度美國顯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大貨棧”倒閉疑云:無法彌補供應鏈短板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8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