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多元的惠普電腦、5000多元的iPhone4、4000多元的洋酒……擁有這些價格昂貴的物品,對于一個80后年輕人來說也許已經不足為奇。然而,所有的東西都通過網上購買,實在令人驚訝。
24歲的重慶小伙杜沛,自從開始網購便一發不可收拾。從生活日用品到價值昂貴的禮品,幾乎全部從網上購買。
如今,和杜沛一樣迷戀網絡購物的人不在少數。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崛起,網購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中國人熱衷的全新消費方式。
據統計,2010年中國網絡零售總額達5131億元,較2007年翻了七番。作為中國最大的網絡零售商圈,淘寶網注冊用戶已達6億,日交易量1000萬筆。
小到圖書、服裝、電影票,大到家具、建材、電器,甚至旅游、保險、教育培訓等,網購無所不包,便宜、快捷、足不出戶、可貨比三家的優勢,受到大批年輕消費者的認可。
早在1999年,中國互聯網先行者就開始建立B2C網站,但屈指可數的互聯網用戶、不健全的物流配送體系、中國人傳統的購物習慣,讓網購發展舉步維艱。
2003年的“非典”開辟了中國人網絡購物的新紀元。面對非典襲擊,人們只能選擇通過網絡在線購買生活必需品,并自此開始享受“網上訂貨、送貨上門”的便利。
一時間,淘寶網、京東商城、當當網等各類網購網站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網購各項配套體系也逐漸完善。如今,“宅”在家里買商品儼然成為人們生活中日益普遍的現代購物方式。
“不愛出門,一些小東西能在網上購買的,都懶得去超市了。”在河北一家媒體工作的張俏稱網購讓她越來越懶。
市場需求的龐大,令網購模式不斷多元。不同于以往的B2B、B2C、C2C電子商務模式,一種嶄新的電子商務模式——團購B2T也于2009年在中國興起。
網絡團購最早起源于美國2008年成立的Groupon(高朋)團購網,這家公司成立不到2年,市場估值已達13億美元,被《紐約時報》稱為美國史上最瘋狂的互聯網公司。
而在中國,短短兩年多時間里,迅速涌現了拉手網、團愛網、G團網、團報網、糯米團等5000多家團購網站。
據統計,2011年中國網絡團購用戶數量占中國網民的比重達26%,團購用戶總體規模達1.3億,2010年中國網絡團購市場交易規模達14.5億元。
不過,互聯網的虛擬性,使網絡產品質量、售后服務、支付的安全性都難以保證,網購也存在風險。
結婚前,張俏在網上購買鏡框,一打開包裝鏡框竟成了兩半,由于當時用木頭釘著包裝,不方便當場驗貨,賣主不承認,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團購市場也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團購商品質量集體縮水;商家以抬高原價,烘托低價實惠吸引消費者;以額外條件限制捆綁消費者。不僅如此,低價團購常有地域限制,電影票則需要提前兌換……與日俱增的團購陷阱,讓消費者日漸理性和謹慎。
近日,全國范圍內有1027家團購網站關閉退出,拉手網、窩窩網、嘀咕網……這些曾經享譽盛名的團購網站,在經歷一度繁榮之后紛紛走下神壇。
與此同時,淘寶商城持續燃燒的戰火,讓一起普通的企業糾紛演變為備受關注的網絡事件。
網購亂象與消費者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而正在崛起的龐大網絡消費市場需求無疑是導致網購平臺競爭激烈的原因之一。
盡管如此,網絡帶來的便利依然遠遠超過其背后潛藏的問題。這種便利改變著中國人的消費模式,也改變著一些傳統觀念。
手機銀行、移送支付、網上匯款等新型消費模式的興起,讓曾經保守的中國人更多地“提前消費”。
美國一家商品導引公司的創始人奧魯爾克認為,網絡市場信息的透明度某種程度上也保證了商品的安全性。這也許能讓中國人購買到更多環保、綠色、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改變人們的消費質量。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說,新技術帶來理念的革新,網絡的四通八達改變了中國人的消費行為;而不斷完善的消費理念,也將推動著網絡新一輪的變革,以順應消費者的需求,為生活帶來多元的色彩。
推薦閱讀
繼昨日京東商城(微博)修改頁面爬蟲規則屏蔽阿里巴巴(微博)集團旗下比較購物搜索一淘網后,今日蘇寧電器(微博)旗下網上商城蘇寧易購加入戰團,對頁面爬蟲規則進行修改,屏蔽一淘網搜索。 10月27日上午消息,繼昨日京東>>>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人消費模式正發生改變:越來越依賴網購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