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這么潮的應用為什么是新浪這樣的老公司做成了?
最近,我聽到一個有趣的抱怨。一位曾經在搜狐工作的朋友參加了一次搜狐老同事聚會,大家最熱門的話題是:為什么是新浪做成了微博?當然,潛臺詞是為什么不是搜狐,或者其他公司做成了微博。
的確,假如你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這真是一個讓很多人費解的事情。像微博和社交網絡這種很潮的互聯網應用,通常都是開心網或者人人網這樣的新公司學得最快,而且學得最像。即使在流行大公司學山寨的國內市場,也是騰訊這樣的公司更擅長。
要知道新浪看起來是那種典型的老牌公司:公司股權分散,沒有強有力的創始人,職業經理人掌管公司,公司主營業務非常穩定,也不是一個以創新和技術著稱的公司。
第二季度,新浪微博注冊用戶超過2億。兩年前新浪推出微博時的股價是30多美元,今年4月份股價最高達到147美元,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微博把新浪推到了這樣的高度。
問題是,微博這樣一個大東西,為什么新浪會搶先做成了呢?
小公司做不了,F在來看,微博在國內并不是一個適合小公司去做的生意。這是個政策風險較高的事情,小公司通常缺乏與政府部門溝通的經驗、資源以及籌碼。實際上,國內最先模仿Twitter的飯否也一度很受歡迎,但經過一次觸碰政策底線導致的關停之后,飯否失去了領先的機會,重張之后也遠不如新浪,新浪這樣的公司知道底線在什么位置。
專注內容。雖然新浪可能是老牌互聯網公司中不被看好的那個,但卻是唯一一個專注于內容的公司。某種意義上來看,微博是新浪新聞和博客的一個延伸和整合。但此前新聞和博客的領先并沒有形成太高的用戶粘性和競爭門檻,這也使得新浪的危機感比較強,更有動力在內容層面尋求提高門檻的方案。微博恰好就是這樣一個方案。
創新。新浪最初的確是模仿了Twitter,但此后新浪微博的眾多創新遠遠超出了Twitter所能提供的本地化體驗。如微博用戶可以直接發送圖片、視頻和音樂,也可以發起投票,而Twitter只能發文本信息和鏈接。這些更加豐富和交互的溝通方式也許并不適合美國用戶,但對國內用戶卻是極其高明的用戶體驗設計—由于國內特殊的環境,微博成了一個全民溝通、傳播甚至泄憤的超級平臺,而不是Twitter那樣的一個單向廣播工具。
執行力。在競爭對手真正警覺之前,新浪幾乎發動了全公司的資源和人力,將新浪博客上大部分名人發展為新浪微博用戶,甚至簽訂了排他性協議,以及為重要的微博用戶提供專門的客服人員。這形成了新浪微博最堅實的競爭門檻。此外,新浪也建立龐大的內容審核團隊,這降低了新浪微博的政策風險。
眾所周知的原因,Twitter至今沒有進入中國市場。但現在來看,恐怕在同等的條件下Twitter也無法和新浪這樣的國內公司競爭。雖然Twitter是一個技術和模式創新的互聯網公司,但在國內這卻是個需要深刻理解本地環境和用戶需求的事情,這就像當年QQ模仿了ICQ,但做出了和ICQ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當然,新浪能夠把握微博這樣一個大機會,其職業經理人組成的管理團隊功不可沒。互聯網較短的歷史以及快速的創新,使得創始人的作用更加凸顯,而職業經理人則通常不被看好。創始人或者職業經理人并非重點,關鍵是對業務的理解和執行能力。
新浪從“老公司”晉升為“創新模范”,得益于曹國偉為首的職業經理人對新浪產權的改造,完成了從職業經理人控制到“所有者”控制的變化,這增強了新浪的創新能力?此“老公司”,實際上從產品到所有者都是新的,它讓自己有了一個創業公司的“核”。
創業公司最拿手的就是把資源傾注到一個點(產品)上?垂灸稠棙I務是否是戰略型產品,要看項目的“最高決策者”是誰,更要看調動資源的能力和空間有多大。以新浪既有的龐大資源來做一件事,它又遠比創業公司有實力。商業比拼的各種元素都勝出一籌,成功概率自然遠超對手,商業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此外,阿里云也開始啟動云計算生態鏈建設,國內著名投資機構云鋒基金聯合阿里云啟動了總計10億元的云基金,阿里云應用開發者大賽也同期啟動,為云應用開發者提供了100萬元的大賽獎勵。 【IT商業新聞網訊】10月24日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做成微博的為什么是新浪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