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居民無法從非貿易渠道(包括資本市場渠道)獲得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是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最大瓶頸。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下降,貿易順差正大幅收窄,對外直接投資正大幅上升,今后幾年(而不是2017~2022年間)正是加速開放資本市場的最好時機 ]
根據媒體報道,最近有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應該按如下路徑圖開放資本項目:短期內(1~3年),放松直接投資管制;中期內(3~5年),放松有真實貿易背景的商業信貸管制;長期內(5~10年),依次審慎開放不動產、股票及債券交易。
筆者一向支持中國加快資本項目開放的步伐,但不贊同以上的時間表。對外直接投資雖然還受到一些管制,但并不嚴格,多數企業都能通過程序獲得審批,問題只是應該如何更加便利化。放松真實貿易背景的商業貸款管制,如果指的是向境外提供人民幣貿易信貸和ODI等貸款,這在過去一兩年實際上已經開放,只是培養需求的問題。如果指的是允許中國居民自由借外債,我贊成要循序漸進,對短期外債尤其要謹慎。
筆者認為,目前資本項目面臨的最大問題主要不是對外直接投資,也不是對貿易信貸的管制,而是資本市場的不開放。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很快將接近每年1000億美元,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規模之一;中國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已經占全部中國對外貿易的10%,按本幣結算的比例來說也已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正如我在以前的研究中指出的,中國A股市場的開放度(非居民持有的A股的市值占全部市值的比重)只有1%左右,而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平均開放度為26%;中國的債市開放度只有1%,而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平均開放度為13%。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度的落后程度,與中國經濟的實力和境內市場的規模、深度相比,實在是太不相稱了。
我認為,非居民無法從非貿易渠道(包括資本市場渠道)獲得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是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最大瓶頸。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下降,貿易順差正大幅收窄,對外直接投資正大幅上升,今后幾年(而不是2017~2022年間)正是加速開放資本市場的最好時機。今后幾年,中國資本市場對外的開放度每年增加幾百億美元規模,是可以在國際收支繼續走向平衡(外匯儲備增量繼續下降)的條件下達到的。
如果僅僅通過直接投資和貿易渠道,五年之內充其量只能向國際上輸出兩三萬億元人民幣,而對全球市場來講這點人民幣的流動性只是滄海一粟。人民幣要成為真正的國際貨幣,需要讓非居民持有幾十萬億元的人民幣。
(作者系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推薦閱讀
名古屋市長否認南京大屠殺事件追蹤: 中日各界駁斥河村隆之錯誤
關于日本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否認南京大屠殺事件,盡管他本人一再出面進行澄清,但其立場仍舊遭到了中日各界的駁斥。 河村隆之在昨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再次進行說明,并出示了一份解釋性文件闡明其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不需等5~10年才開放資本市場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228/35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