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您如何看待近年來農村金融改革的成就和不足?
杜曉山:雖然農村金融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且還在不斷地推進中,但本質性問題并沒有完全突破。
金融機構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供不應求,競爭不充分,以農信社為主體壟斷性的競爭局面并沒有打破,其中,競爭不充分和服務空白仍非常突出,很多中低收入者、貧困群體還未能平等享用到金融服務。
日報: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信社改制之后服務“三農“的能力是增強了,但是意愿似乎減少了,您對此怎么看?
杜曉山:對這個問題確有不同意見。2003年,國務院出臺的《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提出了中國農信社改革的三種模式:以縣鄉為法人的農信社模式、農合行模式及農商行模式。銀監會現在的態度和2003年的改革文件的精神并不一致,當然可以與時俱進,但我并不認為現在全面農商行化是唯一路徑。
我們的體系應該是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并重,或者互為補充,改制前的農信社還有政策性金融的任務,也因此享受稅收優惠,一旦全面農商行化之后,合作性和政策性作用都可能消失,農村金融體系會變得更加不完整,人們目前并沒有看到銀監會對如何解決合作性金融問題的思路和意見。
農商行的商業屬性注定其愿意支大、支強,容易偏離支持“三農”中弱勢群體的軌道。我從基層農信社、政府以及金融辦了解的情況是農信社改制之后,他們的權力被上收,服務基層的能力減弱了。
日報:在這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杜曉山:應該有綜合性的舉措。很多國家都有《社區再投入法》類的政策法規,規定在農村的金融機構必須支農,否則就會有處罰,而中國現在只是開始初步的試點,即在縣域金融機構中如果支農的總量和增速都高的話,會給一定獎勵。但如達不到,并沒有懲處機制。而且,對于非縣域的金融機構來說,并沒有這樣的約束。
中國這個政策剛剛起步,比較軟弱無力,將來應有一套完整的金融支農制度。與之配套的,應實行存款保險制度。
現在的問題是除了資金外流外,農商行所謂的涉農多是給縣城的中小企業,或是縣城附近城鎮化或已經有規模的鄉鎮,因此還應該更細地規定,不僅規定涉農貸款的比例,更要規定鄉鎮及以下的貸款比例。如果農信社做不到,要有政策法規鼓勵新型的小型商業性和公益性金融和準金融機構去填補空白。
日報:您認為應該建立一個什么樣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杜曉山:中國農村應該構建一個低成本、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普惠制金融體系。凡有對正規金融服務需求的客戶,不管是富有的、中等收入的,還是貧窮的客戶,都應該得到適宜的、符合其自身條件、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目前最難解決的是對弱勢地區和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
為實現“普惠金融”,應該繼續使銀行業保持改革開放的態勢,各金融機構還需迎接更大挑戰,包括如何為大規模不同群體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如何不斷將金融服務深入到更偏遠地區,如何降低客戶群體和金融服務提供者雙方成本等。
推薦閱讀
3月14日,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報6.3328,這一水平已與四個月前的2011年11月初中間價水平相當。而最近一段時間,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上下大幅波動,持續時間已達到二次匯改以來最長。 昨天,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農村金融改革尚未本質性突破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15/40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