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對于彩電企業來說,并不是個好年頭,特別是日系企業,受歐美消費者信心萎縮、日元強勢上揚等負面因素拖累,曾經風光無限的日系彩電企業“虧聲一片”。為了應對不景氣的市場,外資彩電想方設法節約成本,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尋求代工,而作為全球彩電制造的大基地,中國無疑成為許多外資企業的首選。
日系不約而同加大代工
目前彩電企業面臨著相當嚴峻的態勢,市場疲軟加上上游面板價格的持續走低,都嚴重影響到家電企業的盈利,從先前的一些信息,我們可以了解到各大彩電企業都面臨著虧損的壓力,如何扭虧為盈,已經成為了各大品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今松下公司的外包比例為10%,而其預期目標是在幾年內提高到30%~40%。索尼計劃以臺灣EMS廠為中心擴大釋出液晶電視的外包訂單,2011年度索尼液晶電視委外代工比重將由2010年的50%擴大到75%。業內普遍認為,松下、索尼外包的比例還會繼續擴大。
另外有消息稱,索尼將在2012年3月前外包所有電視機生產,不過該說法尚未得到證實。而陷入電視機泥潭的日本企業不僅僅是索尼和松下,日立已經計劃最早在本財年把所有電視機制造業務外包。
對于彩電企業來說,不景氣的市場表現留給它們有兩條路,一是逐步放棄家電業務,轉向更有競爭力的其他領域;是加快產業轉移步伐,加大產品外包比例,即放棄生產制造甚至銷售部分,從產品研發和品牌溢價方面獲取利潤。于日系彩電而言,現階段后一種路徑似乎更加適合。
國產品牌“缺芯少屏”之痛
對于國產彩電而言,現今依然缺乏核心技術,尚未突破“缺芯少屏”的困境,另外,三網融合的大勢所趨、谷歌、蘋果等全球IT巨頭開始覬覦彩電市場,也為國產企業帶來了不可預知的影響。
面對當前復雜的行業環境和產業方向,有些企業開始轉型做消費電子、做小家電,甚至投資房地產,這些偏離主業的做法都導致了國產彩電競爭力的削弱。彩電品牌似乎走入一個復雜的迷局,而發展之道也只有產品創新這一條路可以走。
從當前國產彩電企業推出的各種新產品來看,似乎都在往同一個方向發展,那就是智能,當然還有一些更為高端的說法,稱為云電視。
彩電產品定義有很大的風險,一旦技術不成熟,就會導致前期投入打水漂。未來究竟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產品,一旦清晰定義之后,研發過程就顯得很漫長,這時候就必須和核心部件供應商聯合研發。
既然遭受著“缺芯少屏”之痛,那么國產企業也在尋找著一個突破點,它們的著力點都放在了軟件上面,所以現在涌現出了很多軟件很強大的電視,譬如擁有瀏覽器、可在線發微博、在線看電影、體感游戲、App應用商店等。這些新產品能否為市場所接受,目前還不能輕易下定論。
代工讓國產品牌獲得新機會?
日系彩電制造外包中,訂單向中國企業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其中包括與中國企業合作以及已成趨勢的OEM代工。在2010年后TCL、康佳和創維等都擴大代工比例,TCL選擇與東芝結盟,TCL生產基地以ODM方式委托加工東芝彩電。
有觀點認為國內彩電企業選擇代工,是一種產業倒退,對行業的創新和技術發展不利,也有觀點認為外資品牌擴大外包比重,將為國內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創造新盈利點。
2011年索尼外包比重由2010年的50%擴大到75%,但是我國彩電企業為其代工的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對于外資企業而言,他們把代工交給富士康、緯創、瑞軒等不存在競爭關系的企業會更放心。因此,我國彩電業最重要的就是“走出去”,在國際上打響自己的品牌,開拓國際市場。
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代工成為中國品牌走向海外的第一步。代工可以提高制造力和水平,但是對品牌的建設和激勵是一種傷害,不過這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因為通過代工可以獲得經驗,提升競爭力。至于國產彩電最終能否把握主動權,這還得靠這些企業抓緊機會,注重產品研發,最終達到掌握核心技術的目標,這一切還需我們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中國液晶面板行業的龍頭京東方近期發布2011年前三季財報,財報顯示:2011年1至9月,京東方實現營業收入85.15億元,同比增長37.29%。但收入小幅增長的背后,是利潤的巨額虧損京東方前三季度凈利潤為-21.43億元。 低迷>>>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日系加大代工國產彩電能否借機突破困境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62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