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imo公司的質疑以及挑戰,《華夏時報》記者3月27日試圖了解騰訊的態度時,該公司直到記者發稿時為止,沒有給出任何回應。
揭開企業IM混戰
“imo于2006年底啟動技術研發,工商注冊是2007年成立的,到目前為止經過2000多個日夜,投入了超過4650萬元的純技術投入。”張翀睿3月26日介紹imo的情況時稱,“在去年年底我們剛完成了一輪融資,目前為止imo是由國資和頂級風投共同投資的平臺,按照目前的用戶增長態勢,預計在2013年底、2014年初我們將啟動IPO。”
對于企業IM市場的需求,張翀睿當天介紹稱,目前全國1400萬家活躍企業中,約有60萬家在管理、運營方面涉及互聯網,其中已進行信息化改造的目前才僅為30萬家左右。他估計,到2013年,將有80萬家左右企業開始使用部署于云端的“可管理”企業級即時通訊服務。
來自Forrester Research的一份全球調研報告顯示,2015年統一通信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45億美元。
雖然此前國際巨頭IBM、微軟(微博)、雅虎等巨頭都在企業IM市場有所動作,不過這一市場一直處于不溫不火之中,而騰訊在這塊市場實質上算是起步較早。
資料顯示,2001年騰訊就盯上了企業IM市場,同年11月推出了名為BQQ( business QQ,企業QQ)的企業即時通訊產品。到3.X版本時,BQQ正式更名為RTX(騰訊通),曾一度占有70%的市場份額,不過業內有市場觀點認為,這是基于局域網的RTX,操作繁雜,維護成本高。
“RTX跟BQQ根本不是一個東西,否則他又何必推出企業QQ,你想已經有RTX,已經有BQQ,為什么還要推出企業QQ,因為它不是一個產品。”張翀睿3月26日在談及騰訊RTX產品時稱,“2008年之后就沒有更新了,后來市場格局就完全發生了變化。”
不過去年以來,企業IM市場開始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
作為國內IM市場的霸主騰訊今年加大了對企業IM市場的力度。該公司即時通信產品部企業產品中心高級總監姚欣榆3月初對外表示,企業級市場是騰訊公司今年要花大力氣攻克的“領地”。目前已經投入了超過200人的研發團隊,每年投入約3億元規模的資金來進行企業級應用的研發測試運營以及推廣。
“imo的免費模式直接影響到了騰訊的既得利益,擋了騰訊的財路。講白點,其實就是說企業QQ只有imo的60%、70%的功能,但是它卻要每年收企業幾萬到十幾萬不等,而imo免費更好用,于是就成了騰訊發財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張翀睿分析騰訊打壓imo的最根本原因時稱。
“imo與騰訊哪個抄哪個,我們不好評論。”易觀國際(微博)首席分析師李智3月28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IM市場存在剛性需求,但這一市場與個人用戶有一些區別,要想在企業IM市場有所發展,還需要了解企業的商業經營屬性、商業運營體系,另外還有一個安全性的問題。”
推薦閱讀
在2011年飛新達多人行模切工業展覽會上,10臺新產品盛裝亮相,在整個行業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2012年飛新達再聚多人行,將為大家帶去更多精彩! 展會主題篇 相比去年的新產品發布會,今年飛新達的展會主題是技術升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回顧騰訊抄襲那些事兒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20614/6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