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特維申表示,谷歌的新政策凸顯出“在商業領域里存在的一些本質上的爭議,包括用數據庫存儲信息意味著什么,我們如何利用數據盈利,以及用戶有權獲得何種隱私保護。”很有一些問題目前尚無法得到解答,比如用戶應當保留多少隱私,他們對公開信息的整合和分享擁有哪些合法權利,以及用戶是否可以通過合法手段避免自己不同的網絡世界發生碰撞。
麥特維申指出,“有一些與身份相關的突出問題”仍未得到解答。正如在《宋飛傳》中,喬治-科斯坦薩的世界發生碰撞時,“戀愛的喬治”威脅要摧毀“獨立的喬治”一樣,如果一個一年級的老師利用周末參加搖滾樂隊演奏,那么當他的網絡生活相互發生碰撞后,這位老師想要在現實世界中同時保持雙重身份恐怕也將變得更加困難。
麥特維申指出:“我們在生活中的不同時期擁有不同的身份,或許我們希望保持不同身份的相互獨立性。”隨著數據整合趨勢愈演愈烈,以及不同網絡世界之間的聯系性增強,“我們正在失去在不同環境中自主選擇身份的能力。”
文化、法律存差異
無論是從法律還是文化角度分析,大西洋兩岸的沖突都各不相同。麥特維申指出:“互聯網的固有特性當然是其跨國性,但監管問題,尤其是針對數據隱私的監管,卻一直是‘因地制宜’。從文化上講,歐洲的用戶與其數據之間的關系,與美國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
在歐洲,個人對自己的數據擁有更多的控制權。例如,在北歐諸國中,如果在博客中發布好友就醫的信息就會被視為侵犯隱私。麥特維申表示:“而在美國,如果你的好友發布你在就醫的消息,可能會被認為不當或對此事的判斷力不佳,但不會帶來什么嚴重后果。所以,文化和法律起點都有很大差異。”
以前在美國,企業并不將所搜集的數據視為有價值的商品,并直接將其丟棄。但隱私擔憂卻正在開始改變這種狀況。麥特維申指出:“如今,美國顯然也已經意識到數據的價值,并且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數據從消費者向企業傳遞的過程本身就是價值傳遞的過程。美國也逐漸開始在這方面借鑒歐洲模式,將隱私視為與用戶身份以及權利控制相關的內在屬性。與此同時,歐洲也在借鑒美國模式。”
麥特維申稱,這兩種模式相互借鑒的結果還有待觀察,但有一件事情是明確的:谷歌短期內不會停止收集數據。
爭議難以解決
沃頓法律研究和商業道德教授凱文-維爾巴赫(Kevin Werbach)表示:“我認為,改變隱私政策恰恰是谷歌決定正視現實的集中表現。Gmail和Google+等使用個人信息最活躍的服務已經不再是谷歌的邊緣性產品,它們已經成為谷歌的核心產品。”
維爾巴赫表示,隨著谷歌憑借Google+進軍社交網絡,“該公司已經做出了決策性調整。” 維爾巴赫指出:“與社交網絡相比,搜索引擎更容易在用戶隱私方面占據主動權。專注于社交媒體意味著你需要收集大量隱私信息,這類信息的使用必然與你為用戶提供的功能相關。這還意味著要在其他服務中利用‘社交圖譜’,從而進一步推動信息分享。這也是Facebook一直以來的主張。”
但維爾巴赫指出,在更改隱私政策過程中的信息透明化方面,谷歌還是值得稱贊的。而且該公司也向用戶闡明了更改政策對后者的公平性。維爾巴赫稱:“谷歌正在與Facebook、微軟和蘋果等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這些公司在某些領域比谷歌做得更好,也更愿意與用戶進行交流和溝通。這使谷歌很難忽視更改隱私政策過程中的商業壓力。”
沃頓運營和信息管理教授肖恩德拉-希爾(Shawndra Hill)表示除了更好地利用數據以外,,谷歌幾乎別無選擇。希爾指出:“從戰略上講,如果想與Facebook競爭,谷歌就必須充分利用手中的數據。”通過整合從多個平臺上搜集來的信息,谷歌已經加強了自身對廣告商的價值。
希爾補充稱:“從本質上講,谷歌還是要通過廣告賺錢。而競爭對手同樣如此,所以谷歌總是會想方設法地收集更多數據,并更好地利用數據。這正是谷歌一直堅持的做法——努力找出向用戶發布廣告的更好方式。只要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有關隱私和用戶從這類服務中獲得的價值之間的爭議就會一直存在。”
推薦閱讀
導讀:在遭遇2月15日的大跌之后,蘋果股價反而上漲,令許多人感到吃驚。投資通訊專家、MarketWatch專欄作家赫伯特(Mark Hulbert)撰文指出,從歷史數據看來,這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以下即赫伯特的評論文章全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谷歌隱私政策劇變 短期內不會停止收集數據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222/3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