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們似乎沒有必要指摘大多數類型片在內容上的老套。所以,我們還是得回到技術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這一問題上來。
這樣的“視聽盛宴”在帶來了奇觀的同時,是否還為眼耳提供了一個我們原先所沒有的視域和視野,或者說,為眼睛和耳朵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本雅明早就說過,攝影機極大地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也極大地豐富、拓展了我們依靠肉眼所能看到的世界。在這個意義上,3D、IMAX技術的運用理應具有同樣的價值。然而,就《龍門飛甲》而言,我們顯然看不到。歸根結底,它不過是一個奇觀化的體驗。更要緊的是,觀影過程中,就眼睛和視覺而言,直逼眼前的畫面實際上只能讓眼睛看到畫面中央的那一部分,根本不可能將畫面中全部的信息盡收眼底,這是常識,即眼睛所能攝取的信息量決定于眼球與對象的距離及對象的大小等因素。
也正是基于這一點,徐克們在做商業宣傳時,才會說,希望看過的觀眾再去看一遍,因為只看一遍會漏掉很多細節。我相信,徐克們這么說時主要并不是要在已經不低的票房數字上面再添加點回頭客的利潤,否則還真是有些貪得無厭了。從紀錄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主創人員,尤其是徐克精益求精的細節?蓡栴}是,即使有人愿意做冤大頭,再去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發現了徐克們精心設計的全部細節,那又有什么意義呢?
無疑,獲利最多的自然是院線和投資商,而對觀眾來講,她/他所獲得的也許就是從此以后非3D電影不看的習性了。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因為被3D技術塑造的眼耳已經不太可能習慣,更不可能喜歡平面化的視覺效果。就如同習慣了好萊塢敘事模式和敘事節奏的觀眾基本上不可能接受小津安二郎一樣。在這個意義上,3D和IMAX滿足了我們已經完全不習慣小津的感官。而沿著這樣的思路和邏輯,技術還會給我們帶來比3D、IMAX更強烈的刺激,并且,我們的感官也需要更加強烈的刺激,否則我們也就沒有感覺。這樣的惡性循環其結果是什么呢?我無法想象。
這就是電影技術發展的現代性邏輯。它生產、塑造了我們的感官,在銀幕背后操控著我們的感覺方式和方向,甚至靈魂。一個無法欣賞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的觀眾多半也就無法像貴姐(《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女主人公)那樣面對這個日益喧囂的世界(據報道,雖然《天水圍的日與夜》獲得該年度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但在票房上仍然被稱為票房毒藥!)。這也就是我們為發展主義的電影技術追求真實感所付出的代價。而這樣的文化工業,說到底,根本不是娛樂大眾,相反,它恰恰是資本愚民術隱蔽的載體。
(作者為上海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
推薦閱讀
中國電子商務乍暖還寒之際,燒錢營銷、虧本前行的商業模式進一步遭受沖擊。 2月22日,維棉網創始人兼CEO林偉對外確認,維棉網正在裁員,并將持續一段時間。此前,曾有人爆料,維棉網近期辭退2名公司元老、3名網站編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是“視聽盛宴”,還是“慢性毒藥”?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227/34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