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網絡廣告公司SpecificMedia以3500萬美元的價格接下了令新聞集團不堪重負的My Space,比起默多克6年前5.8億美元的收購價,這筆資產已大幅縮水。
隨著MySpace的低價拋售,My Space的中國版——聚友網也前途堪憂。
“目前我們并沒有接到相關通知,對出售的事情并不知情。”一位聚友網員工告訴記者。
昨日,聚友網方面對外宣稱,稱目前聚友網仍維持正常運營,并不會受此次事件波及,原因在于,“聚友網與MySpace并不是母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其股東除新聞集團外,還包括IDG和田溯寧旗下的中國寬帶產業基金。因此,MySpace與聚友網更多的是業務聯系,并無直接的資本方面隸屬關系。”
不過這并不能打消人們的疑慮。不止一位聚友網員工告訴記者,聚友網除獲得了上述三家的投資之外,MySpace.com網站也曾入股聚友,隨著MySpace的出售,是否會影響聚友仍是未知數。
對于外界的種種猜測,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致電新聞集團中國負責人高群耀時,對方表示“從中國市場運營的角度來說聚友并沒有受到影響”,不過當被記者問及具體情況時,高群耀稱正在出差,需要等到合適的時機再作回答。
昨日當記者致電聚友網的另外兩家投資人寬帶資本及IDG時,雙方都沒有對此作出回應。
和以往國外互聯網巨頭進軍中國水土不服的情況相比,這次有些例外,是美國的巨頭先敗下陣來,其中國的企業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2007年,頭頂MySpace光環的聚友網曾風光無限。四年的時間,聚友網在中國經歷了多次轉型,從社交平臺轉型為音樂平臺,此后又將目光投向了移動互聯網。2009年,聚友還推出微博客平臺9911,但是在去年年底,該產品開始暫停發布功能,意味著微博產品無疾而終。
“聚友每一次轉型做得并不扎實,僅針對社交平臺,內部就先后經過到底做校園市場還是白領市場的多次討論。”一名聚友網前員工對記者說。他認為,產品形式只是網站承載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能給用戶帶來真正的價值。“一個網站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真實地把握用戶需求,往一個方向走,而不是簡單移植海外的模式,這或許正是聚友所欠缺的。”
伴隨著聚友頻繁轉型的還有高層的頻繁變動及裁員。據悉,目前聚友網整個團隊只有十多人在負責運營。“曾經員工多時達到過上百人。”一位前員工告訴記者。
本土社交網站的激烈競爭也令聚友在中國的發展遇到不小的沖擊。騰訊、人人、開心以及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強勢競爭,已經令國內社交網絡形成一定的壟斷性,外來和尚想要在中國形成新的社交網絡成本非常高。
聚友在中國還有多少空間?
“坦白來說,聚友中國一直做得并不成功。”一位聚友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幾年前曾經和MySpace國際業務打通,不過收效甚微。
“除了水土不服的原因之外,MySpace成立的初衷是做“生人社交”,即幫助人們去尋找他們不認識的人,并與之在共同興趣愛好的基礎上建立聯系;而其國內外競爭對手Facebook、人人等則更多地承載了用戶與熟人之間的互動聯系。目前來看,中國社交網絡的發展趨勢是圍繞熟人的方向發展的,黏性比較強。而且在中國,大部分的年輕用戶對于一個以音樂為核心、泛媒體泛娛樂化的交流平臺并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回顧聚友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上述聚友網前員工這樣對記者說。
多位業界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聚友要想在中國市場突圍希望渺茫。易觀國際分析師董旭表示:“聚友在發展前期,確實因MySpace而有發展優勢,但發展至今不溫不火,一方面是對于細分垂直領域的需求把控不到位,產品和服務其實和目標受眾并不對接;另一方面,除了垂直音樂網站外,豆瓣、百度等傳統互聯網媒體都在發力音樂及社交領域,一個垂直領域不可能存在太多同質化競爭的企業。”
推薦閱讀
社區的電商化和電商的社區化,是目前互聯網發展的重要趨勢。本次會議以“社區的電子商務化和電子商務的社會化之路”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國內主流社區、B2C、物流倉儲、支付、解決方案傳統企業和風險投資等相關方面的1>>>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默多克低價出售MySpace 聚友網中國突圍希望渺茫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0/20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