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曾經參與Wave等項目的谷歌前工程師德汗吉·普拉薩納(Dhanji R. Prasanna)今天撰文,對谷歌Google+的誕生過程進行了回顧。他認為,雖然Google+的確會改變社交網絡領域的競爭格局,但未必能夠徹底擊敗Facebook。
以下為文章全文:
獨特看法
已經有很多專家針對Google+的未來和命運發表過評論,這是谷歌在搜索領域做出的一項重要努力。多數評論的重點都是Google+與Facebook的競爭,以及它今后是否能夠成為一家占據主導地位的社交網站。
我對這一問題有一些獨特的看法,因為在Wave被取消后,我曾經在Google+項目的影響下工作了6至8個月,并且認識很多參與這一項目的工程師和產品設計師。
爭論主要集中于Google+是否能成為Facebook殺手?這種說法不夠自然,而且有些聳人聽聞,所以我要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真正的問題所在。但在此之前,我會介紹一些背景。
我并不認為Google+的創意有多么強,它的很多方面都模仿了Facebook的優點,然后又增加了一些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獨特內容——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這些都極具吸引力。在我看來,Twitter的創意要強得多,至今仍未遭遇挑戰。但在你反駁我的觀點前:我相信,廣泛的產品創新未必是他們所追求的。
“好友圈”的歷史
幾年前,當谷歌CEO剛剛開始關注社交網絡和用戶身份時,一位名叫保羅·亞當斯(Paul Adams)的用戶體驗研究人員制作了一份名為《現實生活社交網絡》(Real Life Social Network)的幻燈片。
他用了很長的篇幅和大量插圖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Facebook的分享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的互動存在錯位。當你與好友分享自己在聚會上的瘋狂照片時,你不希望自己的叔叔、阿姨、同事或是半生不熟的朋友看到。但Facebook并沒有很好地對此加以區分。這其實就是這組幻燈片的核心內容,而亞當斯的觀點也的確非常細致而深刻。
所以當谷歌開始認真地開發社交網絡時,便采納了亞當斯的研究觀點,并推出了“好友圈”。這也是Google+(當時的開發代號為“翡翠海”)與Facebook的核心區別。
作為融入翡翠海項目的一部分,我的團隊聽取了“好友圈”團隊30分鐘的介紹。我禮貌地聽著,但心里卻非常驚訝,因為他們的想法似乎天真得令人難以置信。彼時,我對谷歌遲鈍的工程師文化也越發感到沮喪。我問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雖然我同意好友圈是一項非常有吸引力的功能,但這份幻燈片是公開的。Facebook的人肯定看過了,他們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模仿出來。”
他們知道存在這種風險,但卻打賭Facebook不會對產品核心作出這種調整,至少在翡翠海面市前不會。
我笑了,而且非常懷疑這種說法。Facebook內部有著一種黑客文化,他們的工程師數量不多,而且會使用PHP等反應迅速且適應力極強的工具來開發——與谷歌的行動緩慢相比,Facebook的速度尤其迅速。彼時,200多名谷歌工程師用了3個月時間卻只開發出了一款丑陋而充滿漏洞的演示品,所有人都認為我們必敗無疑。
果然,我看到TechCrunch刊登了Facebook正在開發秘密項目的報道。我周圍的工程師都越發沮喪,有些人離開翡翠海,并加盟了其他項目組,還有一些直接跳槽到Facebook。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已經沒有人再聽亞當斯的話了。很多人顯然對他將幻燈片公開的行為感到不滿。他當時準備以此為基礎出版一本書,而我卻聽說谷歌曾經試圖阻止或推遲這本書的出版。
于是,亞當斯最終跳槽到Facebook。我當時認為這個項目將就此終結。翡翠海項目之外的工程師都在發表諷刺性的評論,并且認為該項目在發布前就會失敗。
Facebook錯失機會
之后,該來的終于來了。Facebook推出了根據亞當斯的理論開發的秘密項目。Facebook的團隊甚至在Twitter上猛烈地批評谷歌。他們的這款產品名為Facebook群組(Groups)。
我當時目瞪口呆。這是真的嗎?我很快登錄并使用了這款服務,想要親自看一看。我的前同事們已經為谷歌Wave團隊的老員工創建了一個群組,我仔細地研究了一番,以免產生誤解。但事實是,Facebook完全不得要領。
“社交圖譜”(Social Graph)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任何實實在在的機制來鼓勵人們將向現實生活中的好友圈移植到虛擬世界中,這項功能完全名不副實。
那時,我想起了好友圈團隊負責人說過的話:“我們知道其中的危險,但我們打賭Facebook不會對產品作出如此深刻的調整。”
我原本以為他的意思是說,Facebook缺乏足夠的靈活性對技術作出必要的調整。但我錯了,真正的問題在于,他們不愿從根本上改變方向。考慮到他們的用戶群如此龐大而忠誠,這也無可厚非。
如今,好友圈已經成為了Google+的核心功能,媒體和用戶的反響都很積極。現在,我不會說好友圈是一項能夠擊敗Facebook的殺手級功能。但我會說,這兩款產品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競爭。就像微軟與它的在線Office一樣,Facebook想要對產品作出根本性的調整以應對競爭對手的威脅將是異常困難的。
正因如此,我認為Google+找到了Facebook的要害。
王權爭霸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考慮。例如,Google+可以方便用戶通過導航欄直接訪問谷歌的其他產品。這是為了加強用戶的粘度,但同時也有可能引發反壟斷調查。
另一方面,Facebook已經擁有了強大的網絡效應。即使是想要偷走其7.5億用戶中的四分之一也需要經過多年的努力。這就給了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足夠的時間,他此前也已經展現過在壓力下作出正確決策的非凡能力。所以,Facebook今后或許會做出根本性的改變,并進行必要的調整。
這兩家公司分別在憑借“Like”和“+1”按鈕吸引大型網站與之合作。而移動生態系統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目前存在很多變數,而我所強調的一些事情最終可能不會對結果產生什么影響。
然而考慮到現存的因素,我預計:Google+不會奪走Facebook的王者寶座。但它的確會變成一款強大而有競爭力的產品,成為人們期待已久的另一種選擇,就像是Chrome與微軟IE的關系一樣。Facebook仍將是最大的社交網站,但卻難以繼續占據壓倒性的市場份額。
我預計,當格局穩定后,王者一說將不復存在。
推薦閱讀
Zynga和ATT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Zynga將為ATT客戶提供定制游戲和內容。其他細節未披露。 北京時間6月30日凌晨消息,Zynga和ATT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Zynga將為ATT客戶提供定制游戲和內容。其他細節未披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谷歌前員工講述Google+之戰:Facebook錯失機會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0/20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