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藍曉熙)蘋果在線云存儲服務iCloud問世,將對谷歌和亞馬遜云產品發起直接挑戰。
被稱之為創新潮流精神領袖的喬布斯,顯然是不會允許自己的公司在云計算紅透半邊天時被時代所棄。
日前,在舊金山舉辦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蘋果公司CEO喬布斯正式發布了在線云存儲服務iCloud。
雖然流傳已久的蘋果5代缺席,多少令蘋果粉絲有些失望,然而,喬布斯的亮相以及親自發布并介紹iCloud,還是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一時間,業界議論紛紛,從運營商到即時通訊軟件公司再到強勁對手谷歌、亞馬遜,無一不感到壓力存在。
分析人士稱,icloud的發布,也著實令谷歌與亞馬遜心中一緊。
icloud,對于蘋果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與蘋果爭鋒相對的競爭者--谷歌與亞馬遜,他們的命運將發生怎樣的轉變?而icloud對于PC的殺傷力到底幾何?PC將走向何方?
"蘋果云"來襲
"蘋果此次WWDC最大的意義在于向外界展示了一個完美的云商業模式。"金蝶友商網副總裁谷風曾表示。
僅今年上半年,喬布斯對蘋果的云計算就動作頻頻,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布置。據了解,在發布iCloud之前,蘋果就與索尼唱片、華納唱片和百代唱片達成協議,通過將文件存儲于蘋果的服務器中,使得用戶無需同步數據即可利用iPhone和iPad收聽流媒體音樂,為iCloud云計算音樂服務做好了一系列的前期準備。而此次蘋果公司公布的iCloud和iOS、OS X系統最終如何同步運轉,只是在未來18個月內的短期計劃,未來長期的計劃或將更令人震撼。對此,外界有評論認為,喬布斯打算在云計算領域大干一番的決心可見一斑。
報道稱,本次大會的壓軸大戲是蘋果icloud在線云存儲服務的發布,當喬布斯宣布iCould免費時,背景打出了巨大的"Free"字樣加以配合。蘋果此舉推翻了之前的線上業務,先前推出的mobileme服務也將免費。
喬布斯介紹,iCloud不僅僅是一個云端硬盤,它將自動同步用戶所有蘋果設備中的文件、圖片、音樂、日程表、郵件、聯系人目錄,并且你在修改文件后,iCloud就會自動將修改后的文件同步到所有的蘋果設備中并對此前的文件進行備份。同時, iCloud的目標是給用戶帶來更自由的存儲和下載,讓用戶獲得隨時隨地的服務支持。
雖然最早提出Cloud云計算概念的并非蘋果,但是iCloud的前景依舊還算光明,蘋果大有在"云"領域大展拳腳的氣勢。業內人士如是分析。
爭鋒相對
事實表明,"云計算"并非新鮮事物。而早在三年前,它就憑借能夠降低企業成本、提升IT靈活性的特征,被眾多企業看好并爭相追捧。
據了解,"云計算"概念的提出者Google就擁有好幾個這樣的"云", 而其核心就是Chrome瀏覽器。其他IT巨頭,如微軟、戴爾、IBM都正在積極興建。 而對于蘋果而言,iCloud雖然進入"云計算"領域晚于谷歌、微軟,但其戰略較為明確,憑借名字便可以看出其穩定等特征。
有分析認為,iCloud的發布也是蘋果在線上服務領域的最新表態。事實上,谷歌Android系統在移動終端市場獲得快速的增長,也和Android全面支持谷歌線上信息有關。
據蘋果官方給出的信息顯示,iCloud將會是完全免費的、沒有廣告,注冊登錄就有免費存儲空間。而有了iCloud之后,蘋果此前賣99美元的MobileMe也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iCloudStorage存儲能為用戶的文件、文檔和備份提供最多5GB的免費存儲空間。而從蘋果購買的音樂、應用程序和書籍等均不計入這5GB空間。如果想另外存儲音樂,費用為每年為29.99美元。
此時,"云計算"的先行者谷歌與亞馬遜正與蘋果進行著激烈的短兵相接。據悉,亞馬遜提供的云服務免費空間為2GB,額外的20G B數據存儲空間每年需要付費50美元。而來自谷歌的云服務Gmail、Calendar、Picasa和Google Docs都將面臨來自于蘋果的直接挑戰。與蘋果不同的是,谷歌的云服務多以瀏覽器作為窗口,相對較繁瑣,而蘋果則以自己銷售火爆的各類硬件終端作為窗口―――只要用戶通過這些終端使用云服務,蘋果便能將其先行"攔截"下來。使用icloud后,用戶無需再打開瀏覽器,使用云服務。
免費的蘋果iCloud問世,勢必引來眾多蘋果粉絲的追捧,這已經變成了一場"云計算"的全民運動。不過,蘋果iCloud更多著眼于大眾市場,所謂公有云服務,而這個領域,先進入者有谷歌和亞馬遜。而在企業級、私有云領域,微軟、IBM更有優勢。
面對后PC時代,變局才剛剛起步。
推薦閱讀
據了解,微博頁和私信里的可疑鏈接會導致用戶被病毒攻擊,有用戶稱,登陸新浪微博就收到10多條私信,發現鏈接不正常沒有點擊進入,否則很可能被病毒攻擊。據網友稱,新浪認證加V的用戶中病毒的幾率更大。新浪目前沒有>>>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蘋果icloud大打免費牌 與谷歌亞馬遜“云端”三國殺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0/20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