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消息,據《財富》雜志網站報道,終于,華爾街的銀行家們一掃互聯網泡沫的晦氣,重新回到硅谷,通過幫助創業公司上市謀求財富。
不過,對于美國銀行美林證券、花旗、高盛、JP摩根、摩根斯坦利、UBS來說,這次卻受到了一點冷遇。問題看起來有點像是約翰·休斯的電影:孩子們不想有錢人通過自己的發明賺錢。還有一個問題,銀行垂涎于IPO,它是否低估價格存疑,這樣一來可以低價向機構客戶出售股票,卻以企業內部人士和創始人的損失為代價。
UBS前全球媒體研究戰略師、現任Minyanville媒體副董事長迪克遜(Christopher Dixon)說:“一直以來,硅谷和華爾街就是愛恨交織的關系。”
迪克遜和一些長期觀察者說現在抱怨增多,主要是因為銀行雙重收費:IPO前在一些有前途的企業中搶占位置,當企業上市時又獲得承銷并收取其它客戶費。
例如,最近高盛和Facebook達成的協議。1月時,高盛向Facebook投資4.5億美元,作為Facebook的代表,高盛又為它融資15億美元,為此高盛給了那些非美國的高凈值客戶一個投資Facebook的機會,結果,在Facebook的上市承銷上高盛就占了先機。
在多層關系上,銀行一直是贏家,而創業公司和個體投資者是輸家。同時擔任投資者和承銷商,銀行對上市時間發號施令,時間一般選在銀行對公開交易有財務優勢之時,自己的錢不必冒多大風險就能獲得很大的回報。
紐約投資銀行家肯·馬爾林(Ken Marlin)說:“當泡沫破滅,一般是它們的客戶受害,因為處在風險中的錢大部分是投資者的。”
5-6月時,JP摩根和摩根斯坦利負責領導LinkedIn和Pandora的IPO。在LinkedIn的IPO中,摩根斯坦利的收費就達到了700-1000萬美元。在四月Zipcar的IPO中,JP摩根和高盛是承銷商。
Zipcar、LinkedIn和Pandora上市首日股價均突破了發行價,盡管現在Pandora的價格已經破發。
為什么發行價和市值不符?許多硅谷VC和金融人士認為,主要是因為銀行家本是一幫投機者,它們沒有在硅谷花上足夠的時間,也沒有與公司一起準確評估公司的潛力。
對于企業新星來說,也無法跨過銀行。新企業的融資已達50-100億美元,只有高盛、摩根斯坦利、JP摩根等有雄厚的資金來發行。另外,迪克遜還說:“它不只是要進入IPO市場,還必須在市后有能力支撐公司,這使得大型科技公司成為大券商的囊中物。”
不過,熱門公司如Facebook還是有些反擊手段的,至少在支付給承銷商的費用上有討價余地。消息人士預測Facebook會對7%的標準收費討價還價,自從Google上市以來該標準就有一定的下調空間,可以降到5%或者更少。如果一家銀行不喜歡,會有其它銀行愿意接手。
推薦閱讀
盛大旗下富微博推他將于6月28日12:00點全面開放注冊,此前推他經歷了一個半月的限量公測。 6月27日上午消息,盛大旗下富微博推他將于6月28日12:00點全面開放注冊,此前推他經歷了一個半月的限量公測。 推他負責人介紹>>>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財富:硅谷IPO企業與華爾街愛恨交織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0/20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