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專家
民間公益網站不要“大而全”
肖隆君 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項目部副主任
Q:民間公益網站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在哪里?
A:民間公益網站面臨的最大困難在于,缺乏可持續長久發展的能力。短時間內,民間公益網站可以憑借個人的力量支撐下去,但是時間長了就后繼乏力。很多民間公益網站都是個人在做,作為網站,他們是有注冊有身份的,但是作為公益機構來說,他們很少有注冊的,所以在現實中會碰到一些問題。
Q:如何解決碰到的困難?
A:民間公益網站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應該進行合法社會組織的注冊,然后再謀取發展的機會。獲得注冊后,發展的機會就多了,能夠合法地獲得捐贈、資金的支持。比如寶貝回家,作為一個普通的網站,起初運用個人力量,能夠撐下去。但是隨著工作范圍的擴大,受眾范圍的越來越廣,壓力也越來越大。去年,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和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合作成立寶貝回家基金,通過專項基金他們向全社會募集善款,這樣問題就解決了。
Q:是不是在民政部注冊后就能獲得公募的資格?
A:社會組織三種形式:基金、社會團體(協會、聯合會)、民辦非企業,后兩者不能公開募集資金,但是可以接受捐贈。
Q:民間公益網站如何能獲得大型公募基金會的青睞?
A:基金會在選擇合作對象的時候也是有評估的,不是所有的民間公益組織都能獲得這樣的機會。現在很多公益網站,內容很寬泛,助學、扶貧、醫療救助等等全部都做。但是作為公益機構,要科學持續的運營,還是要專注,比如只做兒童大病救助或者助學的,這樣既有利于以后身份的注冊,也有利于之后可持續的發展。不要大而全,專注了才能做得專業,專業了以后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報恩網:光靠“輸血”風險太大
6月中旬,段非的妻子許利娜在夫妻倆創辦的公益網站“中國報恩網”上發布了一則公告:“今天我要抱歉地向大家宣布一個消息:由于長期負債經營,網站將于6月底無奈關閉。我含著淚水為5歲的報恩網寫下了這封離別信。”
段非和許利娜同是“寒門”出身,在好心人援助下完成了學業。兩人相識后希望能夠創辦一個公益網站,通過發布急需救助者的求助信息、呼吁愛心人士或愛心企業進行救助來進行公益幫扶。2006年,兩人花了70元購買了域名,200元買了個空間,200元請人制作網頁,“中國報恩網”就這樣誕生了。
后來隨著報恩網越做越大,成本逐漸增加,這令兩人吃不消,“當時每個月的支出要1.5萬元,包括兩個技術人員的開支、服務器托管費、確認受助人信息是否真實的過程中產生的費用等等”,段非對記者表示。日積月累,兩人欠下了10多萬的債務。迫不得已,妻子在網站上發布了關站的公告,“發布這則公告的時候,我們的心里真的是很難受。5年來我們一直處在經濟危機當中,但沒想到現在連生活都無法維持,真堅持不住了。”
所幸的是,報恩網沒有走上絕路,石家莊一所職業學院向深陷“絕境”中的段非夫妻伸出了援手。“學校向我們提供辦公場地、兩室一廳住的地方和一輛公益用車,還有技術支持”,段非說道。學校還聘請夫妻二人擔任德藝老師,講授感恩教育,給他們工資,這樣就使得兩人有了基本的收入。“現在因為有了學校的支持,我們費用支出降低了很多。同時因為有工資,對于網站開展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費用我們也能支撐下去。”
雖然挺過了這次危機,不過段非也一直在反思,為什么網站會陷入困境?在他看來,表面上是因為資金壓力所致,更深層次是因為網站缺乏自我“造血”的功能。雖然也有企業外部向網站捐贈進行“輸血”,“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企業也不大可能一直給你輸血下去的,怎么‘造血’還是要考慮的最關鍵問題。”
尋人啟事網:“以站養站”難復制
如何造血,不僅是段非在思考,其他民間公益網站人士也一直在探索。有的公益網站現在已經具備“造血”功能,但是模式很難復制到其他網站身上,如何找到合適自己的“造血”機制才是最關鍵的。
“公益性事業,商業化運作”,這是沈浩2004年做客《小崔說事》節目時說的一句話,現在他依然堅持這個觀點。2001年,沈浩創立了“尋人啟事網”,至今已有10個年頭。在沈浩看來,堅持10年可不是件容易事,“在國內,公益性質的尋人網站有不少,倒閉的更多。我曾經做過統計,一年內有24家尋人網站倒閉。”沈浩對記者說道。做公益網站,資金壓力大是肯定的,“不能‘全身心’投入,肯定做不長的。”他表示。
沈浩在商業化運作上主要有兩點,一是部分有經濟實力的尋親者家庭所交的服務費,二是他為企事業單位提供網站建站維護服務。“我們做的是尋人服務,接觸成千上萬個家庭,并不是所有的尋親家庭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有些家庭是能夠支付尋人成本的。所以,號召有經濟實力的家長支持一部分的費用。”他說道。
現在沈浩更依賴的是后一種“造血”機制,從2001年尋人網站建立起來后,沈浩就給他所在地方的企業提供網站建設、網絡維護的服務。隨著尋人啟事網知名度的提高、范圍的鋪廣,沈浩的企業客戶遍及廣州、內蒙和成都等地,“有幾十個企業客戶,每年支付服務費,帶來穩定收益,我們采取的是‘以站養站’的模式”,沈浩稱。不過他也表示,他的模式不具有普遍性,其他民間公益網站較難復制。
寶貝回家尋子網:已獲公募資格
另一家著名的公益尋人網——“寶貝回家尋子網”似乎沒有刻意去追求“造血”功能,但是他們不經意間走出一條看起來頗為不錯的道路,成立志愿者協會并在民政部門正式注冊,之后和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專項基金,從而獲得向公眾募捐的資格。
寶貝回家尋子網發起人張寶艷告訴記者,網站開始運營的頭兩年,資金壓力同樣巨大。“域名、服務器的費用不算多,當時主要的花費是在電話費,有時每月的話費高達2000多元。當時我愛人上班,我負責網站,愛人的工資差不多都貼給了網站運營”,她說道。后來,逐漸有企業向他們捐助,緩解了他們的壓力。去年寶貝回家專項慈善基金成立后,他們具有了向公眾募集善款的資格,資金壓力也進一步緩解。
不過對于寶貝回家的“造血”模式,沈浩認為同樣難以復制,“不可能所有的民間公益網站都能同公募基金會合作的。”
段非也是這樣認為,沒有一個主流“造血”模式可供民間公益網站們去借鑒、去復制。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長久發展模式,段非現在有了初步打算,那就是做代理商。“比如南方的項目要進入北方市場,我們愿意做代理商。如果我對這個感興趣,也愿意長期做下去。”
身份尷尬:想獲認可又怕捆住手腳
在采訪的過程中,沈浩特意向記者提及了一條消息,“公益慈善等三類社會組織可直接登記”。而在段非的中國報恩網上,記者同樣看到了這條消息。這條消息的內容是,在7月4日舉行的“2011年民政工作年中分析會”上,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表示,民政部門對公益慈善類、社會福利類、社會服務類社會組織,履行登記管理和業務主管一體化職能。
“這意味著國內眾多民間公益組織都有望轉正,獲得正式身份”。沈浩說道。此前,社會組織如想登記注冊,要找到業務主管單位掛靠。但是政府部門一般也不愿意作為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部門,擔心可能帶來風險,影響到自身。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考慮,他們往往將上門申請的社會組織拒之門外。
不過對于這條身份有望轉正的“利好”消息,沈浩和段非還是心存疑慮。沈浩表示,他現在正在和當地的民政部門接觸溝通,“我也在研究相關的條例法規,但是研究后也很頭痛。”按照規定,去民政部注冊不能以網站的名義,只能以社會組織的身份去注冊。“在注冊時,要填寫活動范圍,在某個地方注冊,那么你這個組織的活動范圍就限定于某地。但是我尋人救助是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的,活動范圍不可能僅僅限定于某個地方。”沈浩說道,如果不能突破這個限制,他寧愿以個人志愿者的身份去從事這項公益活動,“怎么突破這個限制,我還要跟相關主管部門進行進一步溝通。”
段非也沒有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公益組織,“我只是看到這條消息,覺得比較重要,所以放在網站
推薦閱讀
據國外媒體報道,被媒體稱作中國Facebook的人人網,自登錄美國股市近兩個月來其股價已經跌去一半,但該公司增長有良好的增長潛力,其股票仍然吸引著投資者。 北京時間6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被媒體稱作中國Fa>>>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0/21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