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6月12消息,Google亞太區總裁丹尼爾·阿勒格里(Daniel Alegre)堅持認為,Google是一家“在地區相當重要的公司”,在亞洲不同的地區,口味和互聯網功能都極具多樣性,Google正努力滿足這一需求。
阿勒格里說:“我們不認為自己是一家硅谷公司,在日本,我們視自己為日本公司,在新加坡則是新加坡公司。”
網絡空間的重心正在轉移,亞洲成為互聯網領域最大的市場,也是增長最快的市場。在印度尼西亞、越南和菲律賓,盡管家用網絡基礎設施缺乏,但手機增長使得連接互聯網世界更容易。
根據摩根斯坦利的報告,到2014年,手機將成為接入互聯網的最主要手段。
Google就是將賭注押在了移動上。Android操作系統在亞洲越來越流行。Frost and Sullivan公司信息和通信技術聯合董事舒克拉(Shivanu Shukla)說:“我是一個Gmail用戶,我現在習慣用Android讀取它。粘性越來越明顯,如果我用了10個Google的服務,我就很難轉向其它公司的服務。”
中國業務
Google通過搜索引擎在中國提供應用和廣告,它將目標放在出口企業上,這些企業想與世界其它部分連結。一些亞洲國家很熱衷,尤其是中國。
北京投資咨詢機構DBA中國董事長鄧肯·克拉克(Duncan Clarke)說:“Google從那些試圖向海外打廣告的中國企業獲益。”
根據DBA中國的預計,2011年中國互聯網用戶將達美國的兩倍。
在中國,Google將集中于服務,比如類似B2B的產品、移動產品和出口為基礎的產品。克拉克說:“它們主要在尋找可持續的業務,且沒有倫理沖突。”
亞洲競爭者
Google不只在中國面臨挑。在越南、新西蘭、印度,Google至高無上,當地沒有成型的搜索。但在日本、韓國Google卻沒有占主導。
在日本,雅虎日本占據大部分搜索市場。克拉克說:“雅虎很早就進入市場,且有軟銀做后盾,它是大型寬帶提供商,也是移動提供商,它有優勢。”
在韓國,Google的表現更為糟糕。
根據首爾咨詢公司Metrix的數據顯示,2011年3月,Google只占韓國搜索市場2%的份額,當時的搜索龍頭是Naver,它由互聯網內容提供商NHN控制。
韓國的電信業呈現垂直整合特點,運營商也是內容和設備提供商。在日本和韓國,消費者更關注國內內容,因此對Google不利。
克拉克說:“在結構和語言上都存在障礙,外國企業如果沒有本地合作者很難滲透。”
阿勒格里對此并不擔心。他說:“在亞洲……我們的確有非常強的競爭對手。我們通過競爭而成長,它迫使我們變得更好,也迫使它們更好,最終互聯網將是受益的。”
這種自信是可以理解的。考慮到Google在全球搜索的地位,以及Android系統帶來的新用戶,Google將很好的挑戰亞洲搜索企業。(Ark)
附:中國互聯網用戶量
2009年:3.84億
2010年:4.70億
2011年:5.50億
2012年:6.24億
2013年:7.00億
2014年:7.71億
推薦閱讀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今日在微博上發表了對互聯網泡沫的看法,他認為:泡沫也能遺留價值,2000年的全球互聯網泡沫留下:1)光纖和基礎設施,降低了數據傳輸的成本,2)XML標準,3)忽視商業模式的教訓。 【IT商業新聞>>>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0/21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