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人都能成功”——你信嗎?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可能嗎?
……
……
這些憑常識就會讓人產生懷疑的話,經馬云(專欄)之口說出,卻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他們或許不知道,正是這種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阿里巴巴財富的基礎。
但是,這種基礎會很牢固嗎?
文 | 本刊記者 仝亞娜
講壇上的馬云總是一臉真誠,一開口就滔滔不絕。在無數次的演講中,其主題大多立意宏大,充滿了“價值觀、夢想”等激勵人心之語。但是,馬云畢竟是個生意人,阿里巴巴畢竟是在經營一門生意。那么,生意中的馬云和生意中的阿里巴巴,到底是怎樣的呢?
阿里巴巴是怎么賺錢的
假如一直以來,馬云在你的心中都是一位了不起的成功人士,一位以兼濟天下為己任的商界英雄,那么,《學會網銷寶》中的某些細節很有可能沖擊你對他的固有印象。
提起“阿里巴巴”,許多人會想到那個神話故事,似乎一句“芝麻開門”的魔咒,數不盡的財富就會滾滾而來;當然,馬云并沒有因為這個美妙的寓意而變得格外幸運,他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勵志片,一個飽經挫折而終于成功的典范。事實上,馬云也樂于宣揚這一點,他習慣于在演講中將昔日的落魄與今日的成功穿插進行,其強烈反差具有一種戲劇性的效果,讓人印象深刻。
“我最幸福的時候是每月拿89塊工資時,想想再存2個月就能買輛自行車了,就很興奮;但現在買轎車啊什么的,都覺得沒意思了。”憑借許多諸如此類的言論,馬云有意無意地在人們腦海中植入了這樣一種觀念:馬云很有錢,阿里巴巴很能賺錢。隨著阿里巴巴2007年登陸香港聯交所,這種印象日趨牢固。在許多人看來,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似乎早已過了最初的磨難期,轉而進入“芝麻開門”式的財富期。
如果你也是這么認為的,請接著往下看,或許如下事實會讓你感到吃驚。
2010年,阿里巴巴又交出了一份讓投資人滿意的財表:銷售收入55.58億元,凈利潤14.7億元,均同比增長40%以上;其中,非會員費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上升至33%(18.34億元),對利潤的貢獻則更大(因不涉及額外的新簽客戶成本支出)。
從創立之初,阿里巴巴便確立了“會員費+增值服務”的商業模式。如果說早期的阿里巴巴主要是在賺取眼球、招募信徒上下功夫,那么,在擁有了相當數量的會員基礎之后,其對增值服務的加速拓展也在意料之中——這從其將2010年冠名為“服務年”及業績構成中可以看出。當然,18.34億的增值服務收入并非一夜之間成長起來的。2009年年報中,時任阿里巴巴CEO的衛哲通過《首席執行官報告》,跟大家分享了公司的16項增值服務,其中11項是2009年推出的——“新產品開發力度”可見一斑。
在這16項增值服務中,除了“黃金(1546.80,-0.40,-0.03%)展位”、“
推薦閱讀
日本網絡零售巨頭樂天(Rakuten)收購了巴西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Ikeda75%的股份,希望借此拓展南美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阿里巴巴懸疑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0/21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