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是不是像口頭交談,就好像你和朋友交談或是在酒吧和陌生人聊天那樣?或者Twitter更像是書面交流,如同網上論壇或是聊天室那樣?這個問題很難界定,特別對新用戶來說,因為Twitter同時擁有這兩種交流方式的特點。在某些情況下,Twitter的"規則"和人們的期望值更傾向于交談的禮儀;在其他情況下,特別是對誹謗的法律關注上面,Twitter又更像是寫作和出版。在現實中,Twitter融合了兩者的特點。
社會學家和研究者澤耐普•圖費克奇(Zeynep Tufekci)是最早對Twitter這種雙重特性進行研究的人之一。在最近寫的一篇帖子中,她認為現在的許多社交媒體工具代表了某種早期"口頭文化"的回歸。按照她的觀點,Twitter等服務使得用戶可以實時和別人進行評論和交流,更像是談話,而不是出版發布,這就偏離了西方以印刷為基礎的社會。
Twitter:口頭文化的回歸?
圖費克奇指出,東歐和非洲裔美國用戶對口頭文化更為熟悉 通常他們對社交媒體瞬間轉變、沒有明確定論、不斷在變化等性質更為適應。這些性質就是我們在和別人交談時習慣發生的,但當我們在計算機前輸入文字時,通常都會將輸入等同于出版發布,并會按印刷的相同方式來對待,也就是說我們會將內容存儲在某處,并對其進行引用。
圖費克奇并不是唯一一個將網上行為和口頭文化聯系在一起的學者,她提到了沃爾特•翁(Walter Ong)的研究。翁在談到它對媒體的影響時,提出了"第二口頭"(secondary orality)的概念。社會學家和網上文化專家南希•拜姆(Nancy Baym)也指出,相關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包括她自己在內。人類學家也開始關注人們如何利用Facebook,并使用與口頭文化和群體相關的理論來理解人們的行為方式。
從行為角度來看,Twitter不同尋常的一點在于它的"不對稱",也就是說在互相不認識的情況下,你可以關注某人,別人也可以關注你,Facebook是一種完全不同類型的網絡,因為要想成為別人的好友,或別人成為你的好友,都要得到批準。從某種意義上,這使得Twitter更加的混亂。你可以和任何人交談,更像是在酒吧或其他公共場合和一群人聊天。
Twitter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沒有任何規則。有些慣例的出現是約定俗成的,例如@和轉發功能就是用戶最先使用,最后Twitter采納的。但即使這樣,Twitter依然很混亂:如果你發了個推文,附帶@符號和某人的Twitter名,那只有同時關注你和這個人的用戶才會看到這條信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用戶會在最前面加個句號,讓所有人都可以看見。不幸的是,這樣打破了許多Twitter客戶端的交談模式,使得其他人無法在對話流中點擊查看之前的信息。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眾多法國網民對法國高等視聽委員會5月27日作出的這一裁決啼笑皆非、大肆嘲諷。該委員會認為,指明社交媒體的名字可能侵犯法國關于禁止在廣播電視上做隱秘廣告的規定。 北京時間6月6日下午消息,據外電報道,法國的電>>>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0/21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