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名義的網上募捐活動在網絡社區風生水起,求助帖、微博勸募、淘寶義賣等活動受到網民極大關注,也引發了巨大爭議。
民間公益人士梁樹新2011年3月初發起“貴州山區午餐計劃”,通過在網上募款,為貴州黔西縣建中鄉紅板小學205名吃不上午餐的貧困孩子提供免費午餐,得到網民的極大關注和響應,迄今已為紅板小學籌款接近70萬元,足以讓同等數量的孩子吃上5年的免費午餐。
作為貴州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微基金”發起人兼執行主席,梁樹新將網絡公益募捐等慈善活動提煉為“微公益”,其優勢是門檻低、成本低、人人可參與、互動性強、效率高。“網友可以花5元‘購買’一份虛擬午餐計劃,目前午餐計劃義賣數量正以每天近5000份的數量遞增。”
按照我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的規定,只有“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事業單位”可以依法接受捐贈。記者調查發現,網上眾多募捐活動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義進行,并沒有取得合法的募捐主體資格。
梁樹新的“貴州山區午餐計劃”最初也遇到了身份的尷尬:3月初,他在淘寶網開公益店鋪“蛋生萬物義賣店”,以義賣虛擬商品的方式為山區孩子募集午餐費用。剛開始,沒有公募賬號可以掛靠,他只好把公益店鋪的收款賬號與他的個人銀行卡綁定,這引起了網友的持續懷疑:錢為什么進了你的銀行卡?我們憑什么相信你把善款轉到了受助人手中?
梁樹新努力做到善款公開,及時披露善款使用情況,但還是不能平息網友的質疑。梁樹新感嘆:“網絡募捐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網友不能一下子相信你,不能馬上適應這種新的公益模式。”
梁樹新曾一度擔心自己的網絡募捐行為會被定為“非法集資”。直到4月5日,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主動找到梁樹新,將“貴州山區午餐計劃”收歸名下,才使這一公益項目有了合法公募資格。
“民間公益在行動,希望政府主管部門能夠給予網絡公益活動多一些政策上的松動,讓更多的民間公益組織‘轉正’。”梁樹新如此期待。
推薦閱讀
一位員工在會場現場調出了她的社保記錄,根據查詢結果,從去年12月起確實沒有社會保險的記錄。現場有數十位員工都舉手稱自己的帳戶沒有收到社會保險。 5月22日下午消息,酷6網被裁員工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將起訴>>>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微基金發起人梁樹新曾擔心被定性為非法集資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