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消息 隨著互聯網的日漸普及,各種名義的網上募捐活動在網絡社區風生水起,求助帖、微博勸募、淘寶義賣等活動受到網民極大關注,也引發了巨大爭議。網絡募捐如何避免“詐捐門”、“騙捐門”?怎樣讓網絡公益活動走出“灰色地帶”,讓網絡與慈善比翼齊飛?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網絡頻現求助募款帖
在我國,募集善款通常由紅十字會等政府認可的公益性社會團體牽頭進行,但隨著網絡普及,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團體自行在網上募款,網絡迅速成為民間公益慈善活動的重要陣地。
記者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區等網站看到,幾乎每天都會有大量個人和團體在這些大型網絡社區熱門版面發布私人募捐信息,有些網站開辟了專門的版面用來“盛放”層出不窮的網絡求助信息。
今年3月初,民間公益人士梁樹新發起“貴州山區午餐計劃”,通過在網上募款,為貴州黔西縣建中鄉紅板小學205名吃不上午餐的貧困孩子提供免費午餐。該活動得到網民的極大關注和響應,迄今已為紅板小學籌款接近70萬元,足以讓同等數量的孩子吃上5年的免費午餐。
作為貴州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微基金”發起人兼執行主席,梁樹新認為將網絡公益募捐等慈善活動提煉為“微公益”,其優勢是門檻低、成本低、互動性強、效率高。
私人網募遭遇網民質疑
而記者調查發現,網上眾多募捐活動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義進行,并沒有取得合法的募捐主體資格。在身份不明確、善款使用不透明的情況下,私人網絡募捐活動的合法性常常遭到網友猛烈“拍磚”。
曾多次參與組織網絡募捐活動的深圳網民“瘦蟲弱鯨”坦承,網絡募捐面臨的阻力是多方面的:沒有一個明確的合法募捐主體;善款監管不夠透明;網友對善款使用和去向時常抱有疑問。“善款一旦到了受助人的賬戶,支配權是他的,我們也無權過問。錢的后期監管和用途都不好說。”
梁樹新的“貴州山區午餐計劃”最初也遇到了身份的尷尬:3月初,他在淘寶網開公益店鋪“蛋生萬物義賣店”,以義賣虛擬商品的方式為山區孩子募集午餐費用。剛開始,沒有公募賬號可以掛靠,他只好把公益店鋪的收款賬號與他的個人銀行卡綁定,這引起了網友的持續懷疑。直到4月5日,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主動找到梁樹新,將“貴州山區午餐計劃”收歸名下,才使這一公益項目有了合法公募資格。
網絡公益期盼“轉正”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曾志接受采訪時說,以網絡募捐等形式進行的網絡公益活動反映了中國社會對慈善公益事業的一種需要,也是慈善制度上的一種創新和嘗試。但是,我國網絡募捐和網絡公益方面的立法遠遠滯后,很多方面都處在空白狀態,《基金會管理條例》等法規已跟不上網絡時代公益事業發展步伐。
有網民和專家建議,政府應從立法、行政等多個角度加強對網絡募捐的規范。
推薦閱讀
讓慕容雪村頗感無奈的是,“我自己沒有能力查相關數據。如果上告到法庭,意義也不大,因為過程太長。我預估給我總分成可能也就三千元,但告起來時間會很長”。 慕容雪村:三年分成四百多合作還有啥意義 否認與盛大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絡頻現求助募款帖 私人網募遭遇網民質疑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