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互聯網的日漸普及,各種名義的網上募捐活動在網絡社區風生水起,求助帖、微博勸募、淘寶義賣等活動受到網民極大關注,也引發了巨大爭議。網絡募捐與傳統募捐有何不同?為何網絡募捐頻現“詐捐門”、“騙捐門”?怎樣讓網絡公益活動走出“灰色地帶”,讓網絡與慈善比翼齊飛?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網募助力民間公益
在我國,募集善款通常由紅十字會等政府認可的公益性社會團體牽頭進行,但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團體繞過政府認可的公募機構,自行在網上募款,網絡迅速成為民間公益慈善活動的重要陣地。
記者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區等網站看到,幾乎每天都會有大量個人和團體在這些大型網絡社區熱門版面發布私人募捐信息,有些網站開辟了專門的版面用來“盛放”層出不窮的網絡求助信息。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師曾志接受“中國網事”記者采訪時說,以網絡募捐等形式進行的網絡公益活動反映了中國社會對慈善公益事業的一種需要,也是慈善制度上的一種創新和嘗試。
私人網募頻遭質疑
記者調查發現,網上眾多募捐活動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義進行,并沒有取得合法的募捐主體資格。在身份不明確、善款使用不透明的情況下,私人網絡募捐活動的合法性常常遭到網友猛烈“拍磚”。
因善款監管不到位而引發的輿論爭議常令一些募捐發起人始料不及。網友“瘦蟲弱鯨”說,受助人有時自行改變善款的用途,給募捐發起人帶來很大精神壓力,甚至出現募捐發起人給受助人下跪要求退回剩余善款的事情。“有些受助人以前沒見過這么多錢,當他見到這么多錢的時候,他的想法也可能發生改變,可能有些人會想:我這病可以先不治,可以拖一拖,我這錢可以先拿回去蓋房子,甚至可以給的我小孩去上學……這就違背了原先網友捐助的初衷,常常引起捐款網民的強烈不滿”。
幾次組織網絡募捐都遭遇重重詰難,“瘦蟲弱鯨”自認有些心累,如今已決定“收網歸岸”,“網絡募捐沒有一個正確的社會認同和法律認可的主體資格,阻力比較大,很難做起來”。
期盼“轉正” 呼喚扶持
部分網民和專家認為,網絡幕捐是民間公益和慈善事業的一種有益探索和嘗試,作為一種新生事物,需要政府以包容的心態給予一定的發展空間,同時從立法、行政等多個角度加強對網絡募捐的規范,使之趨利避害,真正為民行善。
師曾志建議,政府應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對待網絡募捐活動和網絡公益組織,更多地采用事后追懲的方式來解決網絡公益中出現的問題,而不是用過多的事前預防來“堵死”網絡公益的發展空間。
網友“瘦蟲弱鯨”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政府可以對網絡募捐的主體資格設定必要的門檻,給予合乎條件的個人和團體必要的募捐主體地位,為他們的身份“扶正”,對參與網絡公益募捐的行為進行一個準確的定位和定性。
據新華社
推薦閱讀
2010年1.5億的廣告收入,直接間接銷售成本1.27億,這算不算一個好的業績?虧損3個多億,當很多酷六人節衣縮食,臥薪嘗膽的時候,團隊卻明里暗里拿遠超行業標準的千萬級的提成獎金,這算不算對酷六有感情的團隊? 5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絡募捐遭遇信任危機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