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李希光教授這兩天惹了點麻煩。前幾天,網絡傳聞“內地作家張一一以60萬美元賄賂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很多人都通過微博轉發了。可別人轉沒事,李希光轉引來了馬悅然的憤怒回應。馬悅然已就此事給清華大學校長寫了公開信,信中稱:“我非常驚訝一位原來很有聲譽的清華大學的教授竟然可以制造謠言,我唯一的解釋是×教授兼副院長(注:“副院長”身份有誤)完全缺乏道德感。”(《北京青年報》5月19日)
李教授希光可能也只是隨手一轉,無心之失,將轉發行為歸結到缺乏道德感,看來東西方文化確實有差異。據稱,李教授是從網上看到這一傳聞的,他不是制作者,而且也不是唯一的傳播者。但其名人身份其微博的傳播效,應遠遠不是其他微博所能望其項背的。別的微博轉,可能少人關注,即使關注也不一定相信,可李希光的轉發,既擴大了“謠傳”的傳播面,又增加了其可信度。從這個意義上說,馬悅然的憤怒并不是“無厘頭”。而此事,不僅影響到了個人聲譽,而且對清華大學乃至新聞界都造成了一定影響。
這段時間名人微博頻頻涉偽,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反思名人微博的影響與責任。
拿前些天紀連海在杭遇“烏龍”事件來說,其為公眾熟知,是因為崔永元的一個微博。崔永元在微博上稱:“《百家講壇》的紀連海先生在杭州出差住在五星級酒店里,被服務員憑相貌認成通緝犯報警”。帶走是真,但帶走原因不真,這就給公眾造成了很大誤會。
真真假假、半真半假,是包括微博在內所有網絡平臺的共性。這些問題,不獨名人微博有。但要看到,名人微博與草根微博有著很大不同,無論是關注度還是可信度都比較高。這意味著,名人微博一旦失之以真,將會形成裂變效應,導致謠言滿天飛。而且,這種名人效應,也成了某些名人的生財之道,不排除有些名人為了吸引眼球,故意轉發一些似是而非的傳聞,以提高人氣。微博并不僅僅是私人空間,它其實也是公共平臺。從理論上講,所有的微博都應該保證所發內容的真實性,但鑒于現實的復雜性,不妨退而求其次:所有名人微博,首先保證所發或者轉發內容的真實性。你發的信息你得道明來源,你得求證真偽,如果不能求證,那最好慎重,不要亂發。
當然,網絡畢竟是網絡,信息爆炸背景下,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聽到的看到的,就一定是事實。但是誤會發生后,應該有擔當,勇于承認錯誤,承擔當事人的一定損失。比如現在,李希光教授刪帖了,但似乎還欠馬悅然一個鄭重道歉。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5月20日上午消息,一家名為Masterobjects的小型搜索軟件公司此前已將亞馬遜和谷歌告上法庭,指控兩家公司侵犯了自己的相關專利。Masterobjects指控微軟侵犯了公司搜索專利,這項專利序號為7752326,是一種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名人微博頻頻涉偽 公眾人物不應亂開腔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