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風險投資家威廉·奎格利(William Quigley)是Clearstone Venture Partners的總經理,昨天他在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發表署名文章,稱創業家和風投資本家“真正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以下為全文摘要:
風險投資業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對風險投資公司和初創公司來說,這些變化將產生持久的影響。
人們已經對所謂的“黃金時代” 進行過相當多的探討。“黃金時代”指的是90年代末的dot . com時期,網景、雅虎、亞馬遜和eBay出現的時候。
風險和回報不成正比的時代
不錯,對于創業者和早期投資者來說,那確實是個偉大的時代,不過這里我要說的是:雖然創業者們為創辦這些知名公司而投入了聰明才智、雄心和辛勤汗水,但絕大部分的資本增值都發生在這些公司上市之后。
換一種說法,即創辦一個偉大公司(比如說世界上最大的電子零售網站,或最大的在線拍賣網站)的真正回報,落到了公眾股東的頭上。也就是說,在創業家和他們的公司創造的價值中,有99%被僅以“登錄到自己的電子交易帳戶,然后點擊購買按鈕”方式參與這些公司發展的人分走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并不想對公眾投資者發牢騷,但是想想看:如果你可以在公司上市后通過購買股份的方式賺更多錢,那么創始人,公司早期階段的雇員或投資者(天使投資者或VC)為什么還要去承擔公司的早期階段風險呢?
而且我們也要記住,上市公司的風險一般都比非上市公司(即私人公司)小很多,既不需要付出很多汗水,風險也比較低。這就是當時的狀況,但是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我們來看看,自上個高科技周期以來,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亞馬遜和eBay上市時的超低估值
世界上最大的網絡零售商Amazon.com,在上市時估值為4.4億美元。真是讓人難以置信。現在亞馬遜價值900億美元,但在1997年上市時只值4億多美元。該估值低于其12個月總營收的1倍。低于1倍!這個數字更適合于瓦楞紙板制造商,而不是過去100年中最重要的零售業創新企業。
eBay上市時估值為6.5億美元,低于其12個月總營收的3倍。其實在eBay上市時,它已經是一家出類拔萃的拍賣站點了,但令人驚訝的是,當時大家還覺得6.5億美元這個估值很不錯。回顧20世紀90年代早期,情況只有更加糟糕。思科公司,計算機網絡基礎設施領域中的霸主,上市時估值為2.25億元,剛剛超過其年營收總額。
請記住,那本應該是一個風險投資和創業精神獲得高回報的時代。但事實上,直到最近為止,從中獲得最大回報的人,是那些等到辛勤耕耘時期結束后才參與進來的公眾投資者。
谷歌是變化的催化劑
不過,對于那些勇于創辦公司,勇于建立全球性業務的人來說,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了不起的時代。我認為這才是創業家和私人投資者“真正的黃金時代”,因為在這個時代里,一個公司可以上市前就創造出巨大的價值。
這個變化的催化劑是谷歌。該公司在2004年上市時估值為400億美元,很多人當時還以為是互聯網泡沫又回來了。有些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但卻不是新的泡沫心態,而是人們開始明白,有些公司現在能夠以遠遠快于以前的速度創造價值。谷歌的投資者之前還覺得400億美元是高估了,但他們很快就認識到這是大大的低估。 2010年,谷歌的毛利幾乎接近190億美元,營業利潤則高達12億美元!
當然,如果投資者知道事情會是這樣,在谷歌上市時,他們就會大筆買入谷歌的股份。那么,在六、七年的時間跨度中,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讓投資者對科技公司的估值從亞馬遜或eBay的區區幾億美元飆升到谷歌的400億美元呢?我認為,在那段時間中發生了三個永久性的變化。
前兩個變化
首先是互聯網接入服務的大大普及。當我和我的合伙人在 1997年推出消費者互聯網基金 idealab Capital Partners 時,我們已經覺得互聯網使用是一種主流現象了。但我們錯了。即使到2000年,也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使用互聯網接入服務。但到今天,幾乎每一個美國家庭能接入互聯網,高速寬帶連接也非常多。而中國互聯網接入服務的增長速度令美國相形見絀。2000年時,中國約有2000萬互聯網用戶,現在這個數字接近5億。
在上個高科技周期中,這種增長沒有充分地反映在公司估值中。但現有不同了,投資者認為Facebook、Zynga這樣的公司會好好利用全球互聯網普及率所創造的價值。
其次是對沖基金的崛起。自2000年以來,對沖基金的數量已經翻了一番,而且它們管理的資產幾乎增長了兩倍,達到2萬億美元。為什么這很重要呢?因為對沖基金往往會專注于特定的資產類別,比如科技股。而這樣的專注會帶來更多的知識和更好的預見性(關于公司創造價值的潛力)。但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知名初創公司誕生時,情況并不是這樣。
微軟的例子
微軟在1986年上市。當時它已經成立11年了(現在的初創公司通常8年就會上市,但有些人還是覺得太慢),估值為6.4億美元,3倍于年營收。微軟在首次公開招股時,它的Windows已經是在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操作系統了。但是當時很少有以技術為主的共同基金,而現在,這樣的共同基金已經是高科技上市公司的主要買家了。
當時幾乎沒有投資者喜歡微軟的成長速度和規模,因此投資銀行家對微軟的估值比較保守。而且公眾股東可以獲得微軟特許權帶來的幾乎全部價值。你覺得Facebook的公眾股東還會有這樣的好運氣嗎?
如果投資者們在微軟首次公開招股時購買了其股份,并持有了11年,他們就獲得了數千億元美元的資本增值,想想比爾·蓋茨、保羅·艾倫和微軟的其他早期員工,他們艱苦創業11個年頭,獲得的資本增值才6.5億美元而已。下面我們把微軟、思科、亞馬遜以及eBay跟“后谷歌” (post-Google)時代的狀況做個比較。
與“后谷歌”時代做比較
VMWare在2006年上市時估值為120億美元。很快,其市值就飆升到300億美元。因此,它的早期投資者(母公司EMC)獲得了VMWare可能終值的三分之一。谷歌創始人、公司上市前的員工以及早期投資者也很不錯,獲得了谷歌可能終值的25%。而微軟、思科、亞馬遜和eBay這些早期高科技巨頭呢?創始人和早期投資者獲得的不到1%。
至于現在的非上市科技公司的領頭羊(Facebook、Zynga、Groupon,可能還有Twitter),我認為這些公司終值的50-75%以上將由那些參與了實際工作并承擔了真實風險的人獲得。這些人曾辭掉工作,采取懇求和誘哄的方式向朋友、家人和天使投資者借錢,讓他們給自己那些當時看來很牽強的點子投資。
改變游戲股則的重點是:如果你想參與偉大的財富創造過程,在這個技術周期中,你必須是創始人、早期雇員或私人投資者。在公司上市之前,才會有所謂“來得容易的錢”。這是自上個技術周期以來的一個根本性轉變。
第三個變化
讓非上市公司獲得較高估值的第三個因素是初創公司步入全球市場的速度。20世紀90年代我在idealab的時候,我們接觸過的初創公司幾乎都沒有考慮過在最初幾年就走向國際市場。當時對于很多尚未上市的公司來說,國際市場并不是一個重點關注對象。但時代已經變了。
如今,在國際市場上增長得和國內一樣快已經是可以實現的事情了。進行全球性發展的成本已經大幅降低,而營收機會卻在成倍增加。
想一想,如今3個巨大的經濟體10年前是什么樣子?2000年印度是一個5000億美元的經濟體,現在是1.4萬億。10年前巴西是6000億,現在是2萬億。中國經濟在過去10中的增長十分驚人,從1.2萬億升至5.7萬億。自2000年以來的短短10年中,這3個經濟體為世界GDP做出的貢獻增長了6.8萬億美元。
公眾投資者意識到了這種增長,因此也更傾向那些在早期階段就致力于全球市場的公司。Groupon就是一個例子。它僅有4年歷史,卻已經在35個國家開展業務,并很可能在兩年內就會擁有2萬海外員工。由于Groupon比其他團購網站更快地走向了國際市場,一個估值可能為250億美元的首次公開招股正在等著它。
在過去幾年中,有非常多的風險投資有限合伙人已經撤離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之前十年這個領域的回報較低。但是現在狀況已經發生了改變,回報已經從有利于社會公眾股股東轉向為有利于私人投資者了,但有限合伙人的目光卻放到其他地方去了。 我覺得這是一種錯誤做法。
在未來,那些參與建立新公司,并提供啟動資金來幫助這些公司發展的人,將會獲得前所未有的豐厚回報。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5月10日凌晨消息,MarketWatch撰稿人詹姆斯·阿爾圖切爾(JamesAltucher)稱,蘋果市值可能會達到2萬億美元。 北京時間5月10日凌晨消息,MarketWatch撰稿人詹姆斯阿爾圖切爾(James Altucher)稱,蘋果市值可能會>>>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5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