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熱潮正在迅速升溫,繼Google和Facebook相繼推出團購服務之后,最近連電信運營商AT&T也來湊熱鬧了;國內更是總動員,除了各大社交網和電子商務巨頭外,從上月起,盛大、江蘇移動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各路閑雜人馬也魚貫殺入。
對于團購概念,通常的理解不外乎兩點:湊齊一批人,用大量購買的承諾說服商家提供價格優惠,而網絡提供了匯聚人群的低成本手段;可以繞開中間商直接向生產商購買,繞開是有成本的,而團購可以攤薄這一成本。
然而,稍作追問即可發現,這一概念的說服力并非乍看上去那么顯而易見;買得多價錢就便宜,這似乎毋庸置疑的常識,但其實這只是現象,不是規律,而現象無論多么普遍,也未必會延伸到新的領域,后者只有弄清了背后的道理才能確定。
并不是所有情況下,多買都會便宜,我在菜場買兩斤雞蛋不會比買一斤更優惠,在上海買浙江產香煙整條和單包是一個價,而且店主往往還不太樂意你買整條,因為供應緊張,他希望用寶貴的貨源服務更多的顧客,在柴油緊缺時,有些加油站禁止加油工一次加油超過500元。
那為什么通常賣家會給批量購買打折?實際上這種折扣是代銷傭金,你自己買一盒月餅,又答應再幫我拉來一筆生意,我就同意悄悄給你那份打個折,這和你答應買兩份是一樣的,我沒有必要關心是誰吃了月餅;所以,折扣的幅度取決于我愿意為每份代銷支付多少傭金。
這個數字未必大于零,它取決于該行業分銷資源的配置,假如行業分銷毛利很低,而積壓成本又很高,店鋪租金又很貴,它就傾向于采用饑渴策略,即,確保每個分銷點業務飽和并及時出清存貨,寧可損失那些難以預料的隨機業務,這種情況下,商家是不愿支付代銷傭金的;相反,分銷毛利高、積壓成本低,每天幾單生意就能養活一個店鋪的行業,就愿意支付很高的傭金。
現在,許多團購商的眼睛都盯著后一種情況,這在短期或許是有效的,但這種策略是破壞性的:通過擠壓第二類店鋪的利潤獲取收益,它成功的過程也將是侵蝕自身存在基礎的過程,是無法長久維持的,最終,當這些店鋪被消滅之后,團購商將發現自己不過是變成了另一個中間商而已。
問題是,作為中間商,你比其它中間商有何優勢?C2C和B2C同樣在搶傳統零售渠道的飯碗,同樣在借助網絡以低成本匯聚需求,同樣可以繞開大量中間環節,留給你的空間在哪里?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生產者為何需要中間商,兩個明顯的理由是:首先,中間商掌握著到達消費者的通道資源,其次,大型零售商擁有自己的品牌資源,可以為商品提供信譽擔保和承擔法律責任,這對于容易假冒或變質的、或不知名廠家的產品尤其重要;可是,在這兩點上團購商都不具有天然優勢,當然,在消滅第二類店鋪的過程中,他們有機會建立聲譽和客戶認知度,但這只能憑運氣。
幸好,中間商還有第三個存在理由:為生產者提供可計劃性;許多廠家即便自身品牌認知度很高,即便產品不愁銷路,但仍愿意通過經銷商分銷,是因為后者愿意事先承諾采購數量,并承擔零售波動和積壓風險,提前預知銷售數量對廠商合理安排采購和生產十分重要,他們愿意為此提供折扣,而折扣的幅度,取決于感知終端需求波動的難度,和滯銷積壓風險的大小。
團購的機會正在這里,它的要點在于讓消費者提前表達需求并作出承諾,越是需求隨機性大、積壓風險高的行業,團購機會越大;實際上,某些潛在的生意,因為需求過于分散和不確定,積壓風險又極高,根本沒有出現,而團購模式將使得其成為可能。
比如,在婦女就業率提高之后,許多傳統菜品從餐桌上消失了,不是因為沒人吃,而是商業模式上不可行,飯館不愿做這些菜,假如一個菜要燉三四個小時,燉熟后不趕緊吃就報廢了,餐館就不會做,除非是采用預訂方式的高檔餐館,而有了團購,工薪者也有機會享受目前只有家廚和三星級餐館才能提供的美食了。
推薦閱讀
不過,有分析人士告訴記者,雖然京東和支付寶并沒有終止合作,但是支付寶的非獨立性,依托背后強大的電商,也給其帶來了一些隱憂,因為很多電商會布局自己的第三方支付,所以在電商領域會對支付寶形成一定的競爭。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多買不見得便宜 團購折扣實質是代銷傭金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