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繁榮
互聯網引發的首次狂熱以及隨之而來的挫敗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時間,但現在,為了尋找下一個Facebook、Groupon或Twitter,又有大批風險投資開始進軍互聯網創業領域。
有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全球有超過50億美元風險投資流入了年輕互聯網企業的腰包。
盡管與當年的互聯網泡沫相比,這一投資規模并不算大,但照此發展,2011年的總額有望成為自2000年以來,資金規模最大的一年。彼時,全球科技創業企業一年獲得的投資總額高達550億美元。
最近的狂熱與上一次互聯網投資狂潮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很多創業企業依靠“概念”而繁榮,他們并未發布網站,但卻引發了許多潛在支持者對熱點領域的競相投資,例如由Facebook和LinkedIn定義的社交媒體領域。
像美國專業軟件提供商CEO克萊拉·施(Clara Shih)這樣的企業家受到了比上次更高的關注,而且開始談論如何挑選潛在支持者。她說,她已經融資300萬美元,這些錢都是主動找上門來的。
“說實話,我們并沒有考慮融資,但現在既然主動送上門來,我們可以敞開大門。” 克萊拉·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羊群效應所引發的投資行為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為,又一次互聯網泡沫正在形成,尤其是當分析師給予Facebook和Groupon的私募股權融資估值分別高達700億和150億美元時。
差異猶存
美國風險投資公司Matrix Partners合伙人丹納·斯塔爾德(Dana Stalder)說:“我聽很多風險投資家說:‘不,沒有泡沫。’當你看到同樣一家公司、同樣一支團隊在過去12個月間的估值翻了一番時,我感覺像是泡沫。”
但與十年前的那場以失敗而告終的泡沫相比,當前的繁榮也存在一些差異:
- 風險投資家表示,當今有更多的創業企業在盈利,或是處于更為明確的盈利道路上,而云計算也幫助他們大幅降低了運營成本。
- 網絡廣告和電子商務十年前才剛剛發展,而現在已經成長為一種可以接受且更加成熟的收入來源。
- IPO以及相關的變現行為減少。私募股權融資渠道的充裕、新上市公司面臨的大量監管以及私有公司股票交易渠道的增多,都是導致創業企業推遲上市的原因。
全球趨勢
或許最大的差異還在于,本次的互聯網狂熱是全球性趨勢。
在上次泡沫高峰期,也就是1999至2001年間,全球共有964億美元風險投資進入互聯網創業領域,其中80%(將近780億美元)被投向了美國。在全部10,755筆風險投資交易中,有7174筆來自美國。
而現在,在2011年以來的50億美元風險投資中,只有14億美元投向美國。在全部403筆交易中,有3/4發生在美國以外的市場。
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Quid的數據,去年規模最大的25筆消費互聯網投資中,有15筆發生在美國以外。而中國占了將近一半,達到12筆。
投資者和創業企業越來越看重國際市場。在當今互聯網市場的幕后推手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許就是俄羅斯億萬富豪、DST公司CEO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了。他已經向Facebook、Groupon和Zynga投入了數億美元資金。上月,他還向中國的京東商城投資5億美元。
盡管本次泡沫的最大特點在于企業IPO的時機推遲,但IPO的管道依然充斥著大量互聯網公司。
進入2011年以來,有16家互聯網公司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申請,計劃融資額將近41億美元。即使與歷年的全年統計相比,也僅落后于1999年,彼時這一數字達到52家,總融資額為42億美元。(書聿)
推薦閱讀
值得注意的是,Android工程師的招聘數量比3月份增加了23%。據“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介紹,當前Android工程師的缺口主要體現在技術應用的資歷上,有一年開發經驗的Android工程師的月薪在8000元左右。 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新一輪互聯網泡沫:從美國向國際市場蔓延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5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