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6次層層轉賣,上海14個小區3000余名業主的個人信息,赫然在百度文庫的網站上“被公示”。日前,上海警方破獲了一起在網絡上非法買賣、泄露個人信息的案件。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對這起案件進行調查發現,個人信息泄露的背后,依舊有非法網絡公關的影子,更有一條商業公司不良員工、非法網絡公關人員組成的“信息販子”和“流量至上”的無德網站環環相扣的利益鏈條。
專家和網友建議,要斬斷這條鏈條,必須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主管部門加強監管,讓違規網站“玩不起”;與此同時,還需個人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有效維護個人信息安全。
層層轉手3000多份私密信息成牟利“商品”
今年3月,家住上海浦東新區菊園小區的王女士發現陌生人打來的推銷電話特別頻繁。更令她感到意外的是,來電者對其家人的姓名、年齡、職業等信息都了如指掌。在朋友的提醒下,王女士在互聯網上進行了信息搜索,驚訝地發現:包括自己在內的上海14個居民小區3000余名業主的個人信息都被掛在了百度文庫中。
上海市公安局在接報后迅速成立專案組,對案件展開全面調查。經初步調查,警方發現案件中有關業主信息是由一個名為“zz6394141”的網民于2011年3月上傳的,其中涉及匯賢居、匯金公寓、黃金豪園、菊園等14個小區。
誰是“zz6394141”?警方很快鎖定了他的真實身份。陳某,男,22歲,上海某商業廣場銷售部員工。到案后,陳某交代,之所以上傳這些信息是為了與自己職業圈內的朋友進行交流,并提高自己在網站內的用戶級別。
據偵查,陳某上傳的大部分信息是以200元的價格從一個網名為“歐陽建鋒”的男子楊某手中買來的。而這位“歐陽建鋒”又是以1200元的價格從網民“上海快貨”處購得這些信息。根據線索,警方抓獲了“上海快貨”趙某,并在他的電腦中發現了大量公民信息。經偵查,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數據來自辛某及其“上家”劉某。
劉某竟然還不是最終源頭!到案后的劉某交代,其所持有業主信息系以6000元的價格從浦東新區某樓盤銷售中心處購得。經偵查,該售樓中心銷售員張某(女)有重大作案嫌疑,后于4月20日凌晨被抓獲。自此,警方最終查明了泄露業主信息資料的源頭。
張某交代,劉某曾主動詢問其能否買到樓盤業主資料。張某認為有利可圖,便利用職務之便取得了部分業主資料,并委托其朋友出面與劉某進行交易,以逃避偵查。交易后,張某非法牟利人民幣6000元。
目前,張某、劉某、辛某、趙某、楊某、陳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此案正在進一步偵查中。
環環相扣三雙“黑手”傳遞非法利益鏈
事實上,近年來個人信息“被公開”的不法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論壇和微博上,不少網友“曬”出了自己被騷擾的“心酸史”:家庭新置了房產,推銷裝潢材料、家具家電的電話就紛至沓來;剛成為一個新股民,手機就收到了形形色色的薦股短信……
通過上海破獲的這起典型案件可見,個人信息網上泄密的背后,是一條商業公司員工、無孔不入的“信息販子”和“流量至上”的網站環環相扣的利益鏈條。
“利益鏈的第一環往往在于電信、物業等大型公司內部環節監控失控,使得員工輕而易舉地接觸到用戶個人信息,造成信息倒賣泛濫。”上海協力律師事務所主任游閩鍵分析認為,一些電信、物業等大型公司由于工作原因往往會積累一大批居民個人信息,由于內部管理漏洞,往往會造成員工把客戶資料當成“搖錢樹”。
多位房地產中介告訴“中國網事”記者,自己與業內其他的中介是“合作關系”,一單房源或者一位客戶在任意某家中介登記后,不僅該中介的其他分店同事可以知道客戶的聯系方式,其他有“合作”的中介甚至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比如做房貸的金融公司也會“收到風”,“業內都是這樣做的”。
個人信息泄密利益鏈的第二環,在于各個倒賣環節的“信息販子”,也就是一些非法的網絡公關公司或個人。
“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為了開拓自己的‘業務領域’,甚至專門收買、竊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成為所謂的‘專業戶’。”上海市浦東新區法院院長丁壽興告訴記者,由于個人信息在商業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些個人往往會為了牟取暴利,頂風作案,違反職業道德和保密義務,將公民個人信息資料出售牟利或者泄露給他人,甚至形成公司化、規模化運作方式。此前,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就曾審理過一起十人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售賣個人信息高達3000余萬條。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新財富》今日發布“2011新財富500富人榜”,三一集團的梁穩根以500億元的身家登頂今年“新財富500富人榜”,成為新一屆首富。他不僅是該榜發布以來首個A股制造的首富,也是首個來自內陸省份的首富。李彥宏、王健林>>>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3000業主信息"被公示"在百度文庫 秘揭利益鏈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5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