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支付牌照”何時發放依舊待定,但央行主導牽頭的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以下簡稱“支付協會”),上周五已率先成立。一家網絡支付企業總經理對記者表示,支付協會的正式成立標志著支付“正規軍”雛形顯現,而協會的定位被廣泛認為是支付行業的監管實體。
自去年12月央行公示首批17家申報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名單以來,多月來牌照將發的消息數度盛傳,但至今依舊沒有正式發放。有支付行業人士對記者分析,央行之所以對首批牌照態度謹慎,有可能是對支付安全技術“從嚴把關”。
協會常務理事有望首先獲牌
一家在大會現場的支付企業市場總監對記者表示,與此前市場傳聞不同,協會設會長與常務副會長、常務理事25人,分別來自央行、11家銀行以及8家支付企業代表。記者多方了解到,包括支付寶、財付通、易寶、環迅支付、匯付天下等企業都在常務理事單位之列。而協會理事共有63人,其中包括61家銀行、支付企業等機構的負責人及兩名央行官員。該人士還稱,前期央行公示的23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均被作為理事單位。
據悉,有關人士在大會上表示,支付牌照發放的時間點仍處在待定階段。上述與會人士對記者稱,從靠近監管部門人士處了解到,進入協會常務理事名單的支付企業將有望成為首批支付牌照的發放對象,按照章程如果在今年9月1日后最終沒有獲得支付牌照的支付企業將無法繼續成為支付協會的會員。“理事企業最終獲得牌照的可能性也比較大,不過從目前溝通的情況看,常務理事獲頒牌照的時間應該是比較靠前的。”一家進入協會常務理事的支付企業負責人對記者稱。
或待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
“去年就傳聞要發牌照,今年幾乎每個月都傳出風聲稱,到現在支付企業對于牌照的發放時間已經不敏感。”一家支付企業公關總監對記者稱,去年年底,該企業就已經備好了拿到牌照的新聞稿,但央行卻遲遲未有動靜。
一家大型第三方支付企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央行對于首批牌照的態度謹慎可能源于支付安全體系的認證尚未完成。第三方支付所帶來的風險隱患是監管部門心中揮之不去的擔憂。據一家大型支付企業法務與合規部人士透露,在央行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監管框架中,合規與反洗錢是兩項重要原則。
不過,對于央行牌照發放謹慎背后的原因,有支付企業做了另一番解讀。“央行還在制定支付管理辦法更細化的監管條款,牌照發放的啟動可能要等這些規定陸續成熟。”上文提及的大型支付企業人士透露,現有的支付管理辦法細則并未涵蓋網絡支付、收單與預付卡展業的具體規范,仍需要具體管理辦法進行完善。
去年12月,央行發布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與此前的征求意見稿相比,《細則》最大的變化就是刪去了備付金相關的內容。上述人士解釋,被刪去的內容并非意味著放開,而是將放在具體管理辦法中做更詳細的詮釋。
而一位靠近監管部門的人士也印證了該說法,該人士稱,央行正擬定備付金存管辦法、預付卡管理辦法等配套管理細則。此前備受市場爭議的備付金歸屬、預付卡開具條件、資金管理等細節都會有相應的規定。
推薦閱讀
對此,有分析人士稱,中美知識產權之爭由來已久,而目前正值我國互聯網企業上市潮,美國國會醞釀建議SEC審核的上市條件之一就是是否存在知識產權問題,以借機給中國施壓。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魏和)美國國會正>>>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央行牽頭支付清算協會成立 牌照發放未有時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