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退去,海嘯聲聲。
美國參議院常設調查委員會(Senate permanent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長達2年的調查顯示,投資銀行設計、出售、交易以及從中獲利的抵押貸款有關的結構性金融產品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投行是災難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筆者試圖根據這份《金融危機調查報告》,以德銀和高盛為代表,還原其在金融危機前所作所為。
1.圈套
“我們必須要賺錢,客戶的幸福是第二位的。”
金融危機的源頭之一在于美國房價下跌,而按揭房貸作為資產被打包放入RMBS (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債務抵押債券(CDO)產品中,并創造了與之掛鉤的CDS(信用違約掉期)產品。房價下跌時,這些產品的價值也隨之下降,投資者受損。
金融海嘯中,無數投資者的資產大幅減值。他們或許會怪罪房價下跌,卻不知道,早在2006年投資銀行已經對RMBSCDS市場有所警覺,并且在設計產品時無視風險。
德意志銀行和高盛便是其中兩例。
2006年下半年,高盛意識到與次級貸款掛鉤的證券產品市場有所下滑,而公司的ABX(北美資產抵押債券)資產、貸款、RMBS、CDO證券和其他與抵押貸款有關的資產大量多頭,這會讓公司陷入巨大風險。
作為CDO市場主要參與者之一,德銀頂尖的CDO交易員李普曼(Greg Lippmann)也開始表達出對市場不穩定的擔心。
李普曼從分析師同事Eugene Xu處得到數據,當美國一個地方的房價升高13%時,次級貸款違約率升高7%,但在另一些地區,房屋價格升高7%時,次級貸款違約率升高28%。
2006年中期,李普曼反復警告和提醒其同事和一些客戶去購買資產質量很差的CDO產品的空頭。他把其中一些產品描述為“垃圾”或“渣滓”,并預言這些資產和CDO證券將會一文不值。
一次,有人讓李普曼去買一種特定的CDO產品,他回應道這種產品“難以交易”。
面對市場下滑,高盛則通過新產品將風險轉嫁出去。
2006年10月,高盛抵押貸款部門設計了一款合成CDO產品,取名為 Hudson Mezzanine 2006-1,其中包括高盛自己投資的抵消ABX資產風險的CDS合約12億,以及另外一種打算看空的,與RMBS證券掛鉤的CDS合約8億元。
這只CDO將12億美元次級貸款風險從高盛轉嫁到其客戶身上,并且給高盛做空8億他認為會表現很差的RMBS證券機會。
而德銀于2005年同意李普曼用銀行自有資金建立一筆RMBS市場的巨大空頭。從2005到2007年,李普曼在同一只CDS合同上建立了大約50億美元的空頭倉位。
李普曼看空質量低下的RMBS產品,尤其是次級貸款抵押的同時,他的同事們卻正賣力地銷售寶石系列債券,那些被看空的資產就在其中。
“寶石七號”是德銀2007年3月發行的CDO產品,也是對沖基金HBK資本管理公司購買的最后一系列CDO之一。HBK指揮著“寶石七號”的資產選擇,李普曼的CDO交易平臺亦參與整個過程。
“寶石七號”是一只擁有許多高風險次級RMBS證券的CDO“混種”,債券價值原值11億美金,其中約三分之一是由Fremont,Long Beach和New Century三個貸款者發行的高風險次級貸款。這三家當時以發行低質量RMBS證券而聞名。
然而,李普曼并不排斥將一些特定RMBS產品納入“寶石七號”。他在2007年一封郵件寫道,千萬不要把這封信發給公司之外的人,我不想被指責破壞他們的生意。
對于這些負面消息,德銀當然沒有告訴“寶石七號”的投資者。銀行內部評價系統顯示,這些資產已經比購買時減值1900萬。
評級機構也在其中推波助瀾。“寶石七號”從標普和穆迪處獲得了AAA的最優質評級,盡管已有跡象顯示CDO市場正在下滑,而這只CDO含有許多質量糟糕的資產。
德銀還通過“寶石七號”銷售5款RMBS證券,其中許多也是被李普曼藐視的。
然而,2007-2008年,在銀行高級經理的指揮下,李普曼將這些空頭兌現,獲得了大約15億美金的利潤。他宣稱,在同一只CDS上賺的錢比德銀歷史上任何交易賺的都要多。
2.“CDO機器”
“我們正努力尋找方法來擺脫危機,但現在看來是因為喜歡名和利。”
按李普曼的話來說,德銀是諸多投行控制運轉的“CDO機器”中的一部分,這些“CDO機器”制造出上千億的高風險CDO證券。
金融危機到來前,一筆典型CDO業務在10億-15億美金間,投行獲得的費用在500萬-1000萬美金。許多大型投行都建立了CDO部門和交易柜臺。
德銀從“寶石七號”中獲得了470萬的費用,此后又發行了9只CDOs。2004-2008年,德銀發行了47只CDO,總值322億。
2004-2007年,高盛幫助Long Beach,Fremont,New Century這樣的貸款者把高風險、低質量的貸款證券化,獲得可觀的RMBS證券評級,然后將RMBS賣給投資者。
2006年8月,李普曼寫道:我們為什么這樣做?并不是我們不知道風險,我們正努力尋找方法來擺脫危機,但現在看來是因為喜歡名和利。
為什么CDO市場仍沒有破裂?2007年1月,一位交易員如此問李普曼。后者答,“比賽成績表、費用還存在著”。
2006年10月,一份CDO業務“進度報告表”顯示,CDO發行方面,德銀已經完成38個項目,占CDO市場的7%,僅次于美林和花旗,排名第三,希望“到年底可以完成50個項目”。最后一頁則寫著德銀排名前20的CDO銷售人員名單,及其個人銷售紀錄。
德銀CDO團隊負責人 Michael Lamont估計,每只CDO大約會收取40到200個點的費用,如此,每只CDO的收費約為500萬-1000萬美金。“新的CDO必須發行”,以支持交易柜臺和部門費用。
另一個CDO業務繼續進行的原因,對沖基金Paulson Co 的前經理在2007年1月的一封郵件中寫道,“市場還沒有顯示次級RMBS一塌糊涂。我認為原因是評級機構、CDO經理和背書人只想讓游戲進行下去,而真正花錢的投資人或者沒有分析工具,或者沒有體制避免損失,只能依據到處泛濫的新聞”。
不僅僅是德意志銀行。
根據SIFMA(美國證券行業和金融市場協會)的統計,2004-2007年末,美國一共發行了價值1.4萬億的CDO。2000-2003年間,每年發行的CDO保持在679.9-866.3億美元之間,而2004年起,這一數字突然躍過千億美元大關,并成倍增加。2004-2007年,每年分別發行1578.2、2512.7、5206.4和4816.0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2006到2007年,投行創造了將近5千億的CDO證券,而彼時美國的住房價格開始停滯和下滑,在錄的次級貸款開始發生違約,RMBS證券發生巨大虧損。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巨人網絡2011年旗艦新游戲《征途2》今日宣布正式成立微博客服團隊,巨人網絡董事長兼CEO史玉柱出任高級專家客服。據悉,這是中國網游界首支微博客服團隊,意味著微博在網游領域獲得了更廣泛、深入的應用。 4月26日凌>>>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華爾街投行之罪:賺錢第一 客戶幸福感第二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