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唐茵)近年來,網銀盜竊案頻頻發生,釣魚網站、木馬程序……讓銀行和用戶防不勝防、憂心忡忡。今日有媒體報 道,工行U盾被木馬突破,30秒用戶被竊30萬。
網銀用戶的安全性問題已成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這在網銀投訴中可見一斑。《2010-2011中國互聯網安全研究報告》顯示,有近28%的互聯網用戶遭遇過虛假釣魚網站、詐騙交易、交易劫持、網銀被盜等針對網絡購物 的安全攻擊。
但普通的用戶在此事面前,還處于極端的弱勢地位。目前的現狀是一旦銀行帳戶被盜,用戶只能是自已獨吞苦果,責任完全自付,不會得到任何補償。網銀用戶要想維權、追回損失十分困難。
有媒體統計,網銀用戶索賠,尚無勝訴先例。一旦因網銀被盜,引發用戶與銀行之間的糾紛,銀行往往會指責用戶操作失當,法院也會因為用戶的過錯,免除銀行方面的責任。
目前來看,木馬病毒的網銀盜竊已成為犯罪中最常用的手段,而木馬程序通過網上免費下載或者付費購買即可輕易得到,而木馬程序的操作難度,也在逐漸降低。這也意味著,盜竊網銀已經談不上高科技犯罪。
而近期曝光的工行U盾被竊的案件,已提醒消費者被宣傳成“最安全”的U盾,也并非如人們想象的堅不可摧 。瑞星安全工程師王占濤就曾通過媒體告誡工行網銀用戶,“網銀大盜”病毒已經改頭換面卷土重來,其已經可以突破U盾的防線,盡管這款產品被工行宣傳為”可以有效防范黑客、假網站、木馬病毒等各種風險”。
如果銀行的產品出現漏洞,卻讓用戶全部承擔責任,這有失公允。
因此一些用戶對此質疑說,用戶信息泄露過程中,銀行網絡系統是否存在問題,是否這些問題也是造成自己客戶端被病毒入侵的原因。盡管銀行系統端遭遇病毒入侵的幾率較小,但不能說網絡銀行的安全性就十全十美。不能排除網絡銀行雇員的欺詐行為,或者系統端遭到病毒侵入,或者系統端自身運行出現故障等原因。
對此,一些律師也對法院只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去判定案件,是不公平的。因為網銀用戶一般并不具備這樣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也不具備相應的舉證能力,去證明銀行方面有過失。因此一些專業人士認為,網銀被盜案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以此來保障用戶的利益。
推薦閱讀
此次支付寶與谷歌的合作,堪稱共贏,雙方在用戶的增長量會互相借力,同時也有助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突破銀行系統對網銀支付的限制。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唐茵)4月15日,Google今日與支付寶達成了一系列合作,雙方>>>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銀被盜銀行全無責任 用戶利益誰來保障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7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