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模式,由美國《連線》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提出。而現在的中國互聯網,幾乎是免費模式的天下,實戰表現比美國更充分。因此前段時間,我與安德森聊的時候,都勸他來中國看一看,重新總結總結。安德森也承認,中國是“免費經濟的現代化測試場”。中國人寫免費模式,具有獨特優越的條件。《免費經濟》作者劉琦琳的研究,比起安德森,顯然有許多新發現。
將免費提升到經濟的高度,總結出“免費經濟”,問題意識與研究免費模式完全不同。商業模式可以有許多,經濟只有一個。互聯網的模式有許多,免費模式只是經驗意義上的。而免費經濟,總結的是互聯網經濟的基本規律。劉琦琳總結的關鍵一條是:“基礎平臺+增值服務”可以看作免費的結構特點。這也是中國人原創研究中比美國人下工夫更大、發現更多的地方。
傳統經濟學一直排斥網絡效應,把網絡當作企業門外的外部事物,排除在外不予理會。但互聯網經濟體,現在已經大到不能當例外處理的。經濟學自身也在演進以適應變化。最相關的,是新古典理論與新增長理論的分野,前者設定報酬遞減(或不變),后者設定報酬遞增。分歧點,就在初始固定投入和邊際投入——對應免費模式中“基礎平臺+增值服務”——關系不同。新古典理論假設較低的初始固定投入,較高的邊際投入,于是導出邊際成本遞增;而新增長理論假設較高的初始固定投入,較低的邊際投入,于是導出邊際成本遞減。二者都對,關鍵看哪種前提假設更接近主流的經濟實踐。
互聯網經濟,特別免費經濟,更加符合新增長理論的前提假設。基礎平臺要求較高的初始固定投入,它“免費”地提供給增值業務,使每項增值業務都只需要投入較低的邊際投入就可以運行。想一想實戰:淘寶平臺免費提供給每個網商分享,每個網商不必重復建設網店。通過交叉補貼,淘寶平臺從增值業務中取得回報,網商在分享平臺中省去了初始固定投入。這樣的“免費”,就不僅是模式,而是經濟了。
如果你連這都覺得復雜,看《免費經濟》就正好。因為劉琦琳講的是故事,而不是數學。但這些故事,背后有嚴謹邏輯支持。劉琦琳最大優點在于富于直覺洞察力,這種直覺洞察力,正是她這樣的“80后”、“90后”透視復雜問題的方法——不必絞盡腦汁,又能把握本質。
推薦閱讀
谷歌剛剛宣布了在語音搜索中加入了新的語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語和拉丁美洲西班牙語。自2008年11月語音搜索出現以來,隨著這項新服務的推出,語音搜索現在已經可供多種語言和帶口音的語言使用。 4月1日消息,谷歌>>>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互聯網:“免費”的實戰場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