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Myspace CEO邁克·瓊斯(Mike Jones)發誓,他和他的團隊將讓MySpace植根于新的業務,MySpace將逐漸流行起來。
當然,瓊斯現在不得不如此堅信。
對于他而言,他怎么還能如此淡定地繼續自己的工作?
對于他人而言,美國新聞集團已經在考慮出售MySpace。
只要想一下評估價值便可以解釋這一切。一家處于上升期的網站一般具有6到10倍的估價,而一家停滯不前或衰敗的網站只有1倍的估價。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瓊斯如此堅信MySpace?
事實上,瓊斯的MySpace可能最多只能與微博客Tumblr,甚至是《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相提并論。MySpace早已不是Facebook的對手。
在一次專訪中,瓊斯稱MySpace目前主要的發展業務是“社交娛樂”。
瓊斯表示:“當用戶來到MySpace,我們希望他們聯系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鐘愛的品牌和喜愛的名流。我們要創建有針對性的‘娛樂流’,為他們提供最需要的新內容。”
瓊斯和他的團隊還為我們展示了“社交娛樂”產品快速增長趨勢,盡管MySpace的總流量一直在下滑。
下面是我們這些外人看到的MySpace流量走勢:
但在瓊斯看來,關注MySpace“話題”的用戶一直在攀升:
關注MySpace評論員的用戶量:
“社交娛樂”究竟如何發展呢?瓊斯真的要放棄MySpace品牌嗎?下面就讓我們看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以下簡稱BI)對瓊斯的專訪:
BI: 你說過MySpace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交網絡,因此競爭對手也不再是Facebook,是這樣嗎?
瓊斯: 是的。
BI: 那么MySpace是什么?
瓊斯: 我們把MySpace發展的業務類型稱作“社交娛樂”。它意思是當用戶來到MySpace,我們希望他們聯系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鐘愛的品牌和喜愛的名流。我們要創建有針對性的‘娛樂流’,為他們提供最需要的新內容。
BI: 為什么MySpace會采取這樣的戰略?當你投入工作時,或者在這之前,你會想到這樣做嗎?
瓊斯: MySpace的傳統是根植于娛樂,MySpace平臺籍此吸引了早期用戶。我們發現這片市場正悄然發生改變,社交平臺已經成為人們聯系自己關注的東西,尤其是圍繞著人和內容的常規途徑。
我們發現MySpace平臺出現了大量的用戶會話,因此我們在提供內容的同時,還將為用戶提供聯系喜愛話題的會話平臺。
市場的選擇和用戶的轉變驅使我們這么做,MySpace的某些傳統昭示著我們采取了正確發展戰略。
BI: 當我看到MySpace流量走勢圖,例如ComScore等互聯網統計機構的數據,情況好像非常糟糕。是什么讓你如此樂觀?請解釋一下。
瓊斯: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首先,我們和其他很多網站在二月份都受到了短暫的沖擊。除此之外,我們已經看到用戶關注方向的轉變。去年11月份,我們推出了新產品,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影響MySpace流量的用戶價值定位。
Comscore數據無法讓我們信服,畢竟互聯網數據只能代表一種成功,但無法表征公司的戰略。
Comscore并沒有統計過去幾個月MySpace兩倍多的手機平臺流量。它無法顯示我們的內容產品的增長。
只要考慮到這些特殊方面,我們就會看到一個新的統計數據——內容產品份額要高于以前的社交網絡產品,這種成功便于我們采取的戰略有關。我們發現,MySpace的話題用戶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而且這些用戶又把自己喜愛的話題帶入MySpace。因此,人們總會選擇MySpace,選擇自己喜愛的電影和名流,然后聯系到這些話題。
相關數據顯示,聯系MySpace評論員的用戶數量也在大幅增長。MySpace評論員特指在MySpace發起某一話題的用戶。在這種情況下,一定量用戶的流失是在預料之中的,公司內部統計數據可以說明新戰略正在發揮作用
BI: 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即使MySpace用戶量很小,但關注評論員的小用戶群正在逐漸增長?
瓊斯: 我要說的是我們將進入新的市場,它是非常大的娛樂內容市場。新戰略將導致部分用戶的流失。作為新戰略的一部分,我們正在吸引新的用戶,MySpace老用戶的去留將由他們自己決定。
BI: 縱觀互聯網發展歷史,錯誤的品牌發展方向可能會導致無可挽回的結果。MySpace品牌和公司名稱會有變化嗎?
瓊斯: 像蘋果和任天堂這類科技公司,他們的業務都經歷過多次變化。我認為MySpace將迎來全新的戰略,推出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產品。我們正在大力推進這項戰略,我們對它充滿信心。我們目前已經看到一些成功的端倪。關于品牌戰略,我無法具體評論。
BI: 聽到你對MySpace的愿景,讓我有些想起Facebook,但更像是如今的Tumblr。這樣說可以嗎?你們之間有競爭嗎?
瓊斯: MySpace關注的是話題和評論員用戶,很多知名平臺都在做這個。我認為,如何在內容中運用社交理念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
如果你注意我們的話題運作方式,你會發現MySpace是不同于其他平臺的,其他社交平臺從未采用過我們的話題戰略。評論員理念是MySpace最先提出的,去年11月份便面向公眾發布。
很多競爭者都紛紛效仿我們的評論員理念。利用評論員理念創造個性化娛樂體驗,可以為我們在內容和會話之間切分出新市場。
BI: 某些話題的評論員,他們可以聚合一些相關的內容,例如音樂評論。是嗎?
瓊斯: 是的,他們更像是潮流的引領者。如果你喜愛獨立音樂,但很多樂隊你沒有聽過,你可以來MySpace,與評論員成為好友。這樣,你就會有機會每天接觸到4到5個獨立音樂人,分享音樂,談論感悟。當然,MySpace不只是音樂愛好者的聚集地,但顯然音樂為我們吸引到很多用戶。
BI: 你所談到的東西,讓我想到了《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這種做法與他們很相似。
瓊斯: MySpace的個性化內容體驗和創造獨樹一幟。很多人無法領會其中的差別,所以說你的看法與我們非常契合。
BI: 你會領導一個小組來收購MySpace嗎?
瓊斯: 我惟一要說的就是這是一種單一程式,所有有趣的部分都在這個程式中。收購事宜將通過第三方銀行進行,美國新聞集團數字戰略團隊會處理這次交易。
BI: 唱片公司是否會阻礙MySpace的發展?對比你有何看法?
MJ: MySpace音樂合作伙伴和唱片公司是主要的戰略性商業資產。我們與所有的唱片公司保持著緊密的關系。音樂已經成為我們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區別于其他社交服務的標志。
BI: 怎樣讓用戶了解MySpace的獨特性呢?難道只是憑口頭上的宣傳?
MJ: 我們將使用一些獨特的戰略。我們當然會滿足用戶的需求,以此讓用戶自己去宣傳MySpace。我們已經展開了一些有趣的項目,例如劫持項目(hijack program),我們把一些名流和音樂發燒友吸引到MySpace。
我們還開展了一些線下活動,例如秘密演出,以此向現實世界中的用戶介紹新的戰略。未來,我們還將開展更多的市場宣傳活動。
推薦閱讀
即便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年輕作家韓寒,每年來自于數字版權的收入也只有千元左右,而因“百家講壇”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中老年作家易中天,竟然沒有一分錢來自于其作品的數字版權收入。 即便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年輕作家韓寒,>>>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8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