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這份創刊已有160年的報紙,一直夢想有一天能夠對數字化內容收費,2007年曾嘗試過一次,但因收費策略混亂復雜無疾而終。但錢的魅惑是無法抵擋的,今年3月份,它又祭起收費大旗,這次來勢洶洶,絕對玩真的。
從2011年3月28日起,《紐約時報》對其電子版內容全面收費,非付費讀者每個月只能免費看20篇文章,還想再多看,就得訂閱《紐約時報》的套餐。最便宜的一種套餐是“網站+手機”瀏覽,每月15美元,最貴的套餐是 “網站+手機+平板電腦”,每月35美元。傳統紙質報紙訂戶,自動享受最貴套餐,不必另外繳費。
方案一出臺,業界毀譽參半。贊同者認為,內容收費天經地義,《紐約時報》雖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但一吃就吃了個八斤六兩的珍寶蟹。此前已經收費的報紙更是歡欣鼓舞,大聲為此舉叫好。吃過螃蟹的《華爾街日報》連調查都替《紐約時報》做好了,報道稱,收費對報紙的讀者格局影響不大。
然而,反對者的聲音在網絡上更為洪亮和激烈。此方案最為人詬病之處就是一個字:“貴”。 《紐約時報》的紙質版售價不過一份2美元,電子版的價格竟然是它的一半。完全沒有考慮網上讀者的承受能力。在網絡上,人們對定價0.99美元的歌曲和軟件基本可以接受,再貴就要猶豫。媒體專家SteveOuting毫不客氣地指出,《紐約時報》如果真心想用電子版賺錢的話,每月收費不應超過1.99美元,因為這幾乎是美國網民愿意為內容掏腰包的上限。
我認為,除了貴之外,這個方案還有一個問題是一個字“亂”。看來《紐約時報》真想錢想瘋了,這次收費方案跟2007年壽終正寢的那一次一樣,都缺乏整體規劃。信馬由韁,想哪兒算哪兒。一個明顯的例證:《紐約時報》居然忘了自己還有一個收費的Kindle版(目前單獨收費標準為每月大約19.99美元),在制定新的收費方案時,沒有把它考慮進去。還有,按照《紐約時報》的收費策略:“如果讀者從推特、臉書等社會化媒體的鏈接訪問《紐約時報》網站,則不受‘每月免費20篇文章’的限制。 ”于是有人開通了一個推特微博賬號@freeNYT ,專門搜集整合《紐約時報》的推特鏈接,以利于網友們免費訪問。結果他收到了《紐約時報》的律師信,要求他關閉賬號。
《紐約時報》收費策略本質上凸顯出國際報業巨頭內心的矛盾,一方面想擁抱數字化,通過收費來解決網絡時代生存的問題,另一方面對于紙質時代的盈利模式又戀戀不舍,所以才會出臺這套削弱自身數字化的措施。
我是數字內容收費的贊成派,我自己就是 《紐約客》的數字版訂戶,也是《紐約時報》的Kindle版用戶,我愿意為更好的閱讀體驗付費,但不準備向窮兇極惡般的搶錢者交錢。我預言:《紐約時報》此番收費方案一定行不通,要么會再次取消收費,要么會大幅降價。
推薦閱讀
此次遭到作家們聲討的“百度文庫”,是百度網站的一個下屬業務。百度方面將其稱作“在線互動式文檔分享平臺”,通過該平臺,網民可分享自己手中的文檔,還能免費閱讀其他用戶的文檔。 不告而取謂之偷,百度已經徹底墮>>>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紐約時報電子版收費的貴與亂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9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