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管理學院1號樓,通往202教室的路上,彼得·巴菲特和他的書《做你自己》被印在易拉寶上,擺滿了一路。
活動7點開始。5點半不到,幾乎所有座位都已經被書本占滿。彼得來教室看了一眼,放棄了試一下大提琴演奏效果的念頭,這個環節最終因為學生們無數的提問而取消。6點半,教室里已經被擠得水泄不通,晚到的學生或坐或站在通道和空地上。場面和所有的校園見面無異,充滿好奇、沖動和渴望。
孩子們渴望一場與美國“富二代”的對話。彼得顯然也知道這一點,演講一開始,他便戲稱自己“Rich Second Generation”,盡管他更強調,股神老爸給他的財富是寬容和自由,而不是成堆的金錢。但孩子們不這么認為,他們始終圍繞著一個讓彼得無法解答的話題展開,那便是不可選擇的父母,“我的父母沒有那么多錢”,“我的父母沒有那么開明”,“我的父母不允許我……”,他們強調著“你的人生不可復制”。其次是社會差異,“我的努力趕不上城市生活成本的迅速攀升”,“我也熱愛音樂但不一定有你的機會”等等。
彼得不是來提供解決方案的工程師,他用微笑和鼓勵去化解這些難以正面回答的問題,試著讓孩子們用另一個角度去悅納自己,放開手腳去“做”,而不是對未來憂心忡忡。倘若深究下去,這便是所謂的中西差異,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易受外界影響而無法獨立的人生和整個社會的大環境造成如現場一般的局面,而彼得只是用自己的經驗去告訴他們,“想好了自己喜歡什么,就去做吧。”
他對那個因為考研失利而幾乎淚灑當場的男孩說,“你能夠站起來坦露你的困境,證明你是有勇氣、有志向的。”他的搭檔,見面會的主持人徐小平擁抱了這個男孩。散場后,這個男孩跑到休息室門口找徐小平,“我可以去你們新東方實習嗎?”
也許這是彼得樂意看到的改變。中國的孩子們充滿了迷惘,是因為他們的教育中缺少自我認知和肯定。缺乏行動的勇氣,則是因為從小只有一個正確答案,錯誤的沉重代價讓他們習慣了隨波逐流。渴望不平凡卻被迫平庸,現場獲得提問機會的每個人都情緒激動。
彼得獲得的不完全是認同,一位自稱“爺爺的爺爺就是窮困農民”的學生一直都用冷酷平靜的眼光看著不遠處的彼得,頻頻搖頭。因提問而得到的贈書,他連包裝都懶得去拆開。這些都是彼得暫時無法理解的中國。盡管他童年的家中就有了中國的雕花窗欞,為了了解中國專門買了美國著名漢學家史景遷的《追尋現代中國》,但面對這些仿佛被壓得喘不過來氣的孩子們,他的努力也僅僅局限于善意的鼓勵。
在中國的十幾天里,他見過無數的“上流”人士,一頓頓的飯局和家宴中,他與時尚主編、投資客們見面,與浙商的富二代們對話,接受網絡、平面、電視等各種媒體專訪。然而從主流精英到最平凡的學生,他聽到的問題也許反而是他得到的:對當今中國的解答。
推薦閱讀
但對于2011年的網絡營銷年景,民營企業主陳先生,卻感受到“逼人的寒氣”:搜索引擎價格上漲壓縮了企業的經營利潤,但企業不得不亦步亦趨!皩τ谥行∑髽I而言,持續漲價使我們不得不急尋出路! 2010年堪稱搜索引擎>>>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巴菲特之子自嘲為富二代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