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0年,中國企業IPO(首次公開發行)無論從數量還是融資規模都吸引了全球范圍的關注。然而,無論在國內還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中國公司的上市征程也并非一片坦途。在2010全年大概有343家企業通過兩大發審委的審核,剩余62家企業被否,通過率不到85%;其中備受爭議的創業板低于80%。在美國,股市對企業上市基本上可以說是來者不拒,但是除了少數例如新東方、新浪之類的知名企業,大部分闖關成功的中國企業都乏人問津,股票長期處于低估值狀態,這一現象進而在2010年年末演變成為中國企業退市風潮。
由于歷史或者機制的原因,國內的私營企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企業治理結構不清晰、管理方法落后、企業戰略不明確、財務管理不夠系統、法律不規范以及生產流程的不透明化等等問題。雖然對與企業家來說,規范必然會給企業帶來短期內的轉型陣痛。然而,相較于上市帶給企業的廣闊發展前景,規范的成本可謂微不足道。
針對2010 年IPO被否的62家企業,曾有媒體就其被否原由做過五花八門的分析和排序。其實,盡管國家和行業的政策確實時時調整,但是歸根結底,大部分企業都是由于自身經營存在不規范的問題而上市失敗的。以渤海輪渡股份為例,證監會對其財務數據的規范性提出質疑,認定公司不予過會;而福建騰新不予通過的原因之一則是由于公司沒有建立完整的董事會治理制度,聘用了不符合條件的獨立董事;上市失敗的浙江康樂藥業是因為公司的長期戰略存在缺陷——募投項目的前景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對于這些闖關失敗的企業,上市之前所消耗的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財力都隨著證監會的決議一起付之東流了。由此可見,規范化在企業上市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下面再談談在美國上市的企業所遇到的困難。從前兩年起,中國企業中形成了一股赴美上市的風潮。初始動機不難揣測:或因公司的法律架構;或因公司在國內達不到上市標準等等?傊,不少企業為了減免國內規范化的成本,選擇了較寬松的美股上市。然而,上市后,不少公司才發現每走一步都艱難異常,稍有不慎都會遭到對沖基金、律師、投資者甚至媒體的群起獵殺,可謂步步驚心。作為中國“B2C”第一股的麥考林,上市不足3個月便遭遇連番變故。由于被卷入公司財務欺詐的集體訴訟,股價已下跌至少六成以上;綠諾科技則由于夸大營業額、虛報合同以及公司管理層貪污等問題直接從納斯達克清退到粉單市場。誠然,麥考林的股價下跌和綠諾的退市,都受到機構看空和集體訴訟的影響。但是,在美國股市,這并不是個別現象,目前在美股市場上的中國概念股明星——新浪、網易還有中國人壽當年也都曾遭到過集體訴訟的風波。中國古語說過“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自身資質優良,自然經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驗。
事實上,上市沒有捷徑可走。寄希望利用法律或監管的不完善而僥幸過關的企業,最終會被資本市場和投資者所拋棄,只有完善公司的經營才能讓企業真正在資本市場獲利。
推薦閱讀
“目前,高朋網團隊成員剛剛超過400人,其中在上海的分公司擁有100多名員工。”歐陽云表示,在推廣和擴張計劃方面,高朋網即將進入成都和廣州,在兩地開設分公司,“但我們很有耐心,不會像國內其他團購網站一樣瘋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福布斯:中國企業IPO繞不過的“規范檻”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0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