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地鐵,越來越多的團購網站廣告撲面而來,拉手網、24卷、聚美優品、滿座網……幾家知名團購網站宣稱已為廣告投入上億。某網站提供的《2011年1-2月團購市場統計報告》顯示,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國內團購網站總量就增至3283家,二三線城市的地方團購網站也正迅猛增長。與團購網站數量激增呈反差的是,只有66%的用戶對團購行業狀況基本滿意。最近幾起集體投訴要求退款和“美團DQ大戰”更是讓團購網站的信譽跌到谷底。3·15臨近,幾家行業代表性企業面對日益走高的糾紛和投訴,紛紛宣布退款、賠付等服務以保護消費者權益,割舍5%—10%的利潤應對誠信危機,只為在消費者心中樹立可信形象。千團大戰愈演愈烈,甚至發動網絡水軍,吵得沸沸揚揚。
然而,眾多持續關注或關注過團購的消費者們似乎已經不為之所動了。電子商務監管不嚴、團購人數多引起的預訂難、進店需要長時間等待、服務明顯下降、商品質量得不到保障、網站客服不負責等諸多原因讓許多人在低廉的價格面前望而卻步。在中國,“便宜沒好貨”這句話屢試不爽。
消費者團夠了,那么商戶呢?團購是一種“挖掘用戶潛在消費力”的工具,這就決定了用戶的忠誠度相對較低,往往為了追求“高性價比”游走于各個團購網站之間。上網買東西的大部分是年輕人,上團購網買東西的又大多是這批年輕人中購買力不太高、想要用低價買“便宜”的一部分。商戶與團購網站合作是本著宣傳行銷的目的,挺著薄利的風險想要贏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可,從中培養忠實粉絲。而這似乎與團購用戶的目的并不相符。據權威機構調查,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參團是因為團購商品價格便宜。享受過半價甚至一兩折的優惠后,還有幾個人會愿意再付全款來消費呢?而且大批量的團購會在短時間內給商家帶來爆棚的生意,高強度地考驗著商戶的承受能力。對于餐飲、娛樂、服務業,其提供的消費內容必然受到影響,縮水后的服務和質量很難維持在吸引忠實的回頭客的水平。簡單一算,減去商品或服務成本和商家支付給網站的傭金,商家到底能盈得多少利潤?到頭來,即使成本低、還能賺到錢也極可能破壞了商家本來的定位,扭轉了其宣傳意圖,徹底轉向不求服務精良、商品質高,但求人多就好、薄利多銷的低端模式。這就是我們在許多團購網站上總是見到同樣一些商家的原因吧。
今年初美國團購鼻祖Groupon高調進入國內市場,眾多本土團購網站采取各種手段急于搶占市場份額。轟炸式廣告用來吸引新的消費者,而要留住老顧客,還得靠優質的服務和可靠的信譽。物美價廉才是團購之本,能否得民心,才是團購網站生存的關鍵。
推薦閱讀
雅虎2005年以1800萬美元收購Delicious。目前,Delicious在眾多同類別創業公司的競爭下,用戶不斷流失,令人懷疑雅虎能否成功出售這項江河日下的業務。事實上,Delicious從未實現盈利。 北京時間3月12日凌晨消息,美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團購?團夠了!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