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一條消息將新浪、麥考林及中國動向捆綁在了一起。當日,麥考林宣布,新浪與中國動向的子公司將收購麥考林29%的股份。
在此次交易中,新浪及中國動向的子公司將向麥考林的兩大股東——紅杉資本旗下的Maxpro Holdings Limited和 Ever Keen Holdings Limited協議購買總計1.175億普通股,相當于1678.7萬美國存托股。其中,新浪將購買7698.7萬普通股,約占麥考林全部發行股的19%;中國動向將購買4051.9萬普通股,約占麥考林全部發行股的10%。交易完成后,新浪將指派一位代表加入麥考林,替代將辭去公司董事職務的紅杉資本副總裁余根靈,成為麥考林的新董事。
鑒于電子商務市場的井噴,新浪介入這一領域的野心不難理解。技術所催生的交易行為的轉變,電子商務對于任何互聯網平臺都充滿著誘惑。事實上,這已不是新浪第一次介入B2C業務,1999年這家門戶曾經推出“新浪商城”,彼時新浪商城更像一個信息平臺,而非致力于建立一個可以自然生長的交易平臺,它把時間留給了阿里巴巴。無疑,新浪商城日后是日漸式微了。十年過后,這位門戶大佬似乎又有了再戰電子商務的決心。
毫無疑問,新浪如今擁有的流量和用戶基礎或可以轉化為B2C的注冊用戶,從而實現流量的另一種方式的變現。用曹國偉的話說,“新浪希望探索直接參與電子商務的途徑,入股麥考林只是新浪在電子商務市場的第一步,借此可以獲得更多B2C方面的經驗。”
事實上,與其正兒八經地討論新浪攜手麥考林所能產生的預期協同性,不如觀察此次交易背后的資本故事。
首先,已經跌破發行價的麥考林,是無法讓紅杉資本套現的。如果直接在二級市場出售29%的股權,勢必會引發麥考林股價繼續重挫。新浪與中國的接盤,無疑可以讓紅杉套現1億美元,且不會對麥考林股價造成重大沖擊。
其次,新浪目前擁有充足的現金儲備,在電子商務領域買入被“低估”公司的股份未嘗不可。由于此前訴訟纏身,麥考林的股價一路下挫。目前,麥考林的市值約3.3億美元,而另一家上市公司當當網的市值達到了19億美元。即便在海外市場不受熱捧,麥考林的年收入依然達到十幾億元,屬國內排名靠前的B2C企業。曹國偉亦表示,“我們將麥考林現在的估值與其他許多私募交易相比,麥考林在估值方面提供了更好的選擇,這是我們的決策原因。”繼而催生了一個可以畫餅的資本故事:將兩個最熱門的詞匯:電子商務與微博聯系在一起。
故事的展開將會是:新浪尤其是新浪微博的人氣,將惠及麥考林;而麥考林的電子商務反過來變現了新浪那無處宣泄的四處涌動的人氣。
就在3月2日,新浪公布了微博發展至今的第一份完整成績單:用戶超過1億,活躍用戶比例和Twitter相當,平均在線時長遠超Twitter。事實上,新浪對微博盈利模式的探索早已開始,就微博而言,盈利模式無外乎三種:廣告收入、消費者小額付費收入以及電子商務收入。眼下,結合電子商務來探索新的收入方向被看作是新浪入股麥考林的考量之一。
而對以目錄銷售起家的麥考林來說,要持續增加網絡銷售的比重,就會碰上入口的問題。如果麥網像別的B2C企業那樣去百度或淘寶買入口,那么它的利潤基本會被這些渠道商吃掉。如果與新浪合作,麥考林則可以嘗試微博這個炙手可熱的新入口。就當下而言,微博、SNS是繼搜索引擎之后,最有可能成為電子商務企業新入口的產品。用顧備春的話說,新浪微博的用戶已經突破1億,將其活躍用戶轉化成電子商務用戶存在著很大的潛力。
“目前,麥考林與新浪微博的一些合作正在積極地進行,”麥考林電子商務部總經理浦思捷稱,“比如,用戶未來一旦成為麥考林在新浪微博上的粉絲,他們的麥網賬號就能自動生成;新浪微博與麥考林的賬號可以同步登錄,同時,麥網上還能找到這些粉絲在新浪微博上發布的內容。通過大家相互發起的商品信息與購物評價,麥考林能更好地推動潛在用戶進行購買。”
說實在,目前的這些描述還是太缺乏想象力了。SNS無疑正在改變人的行為,或者說正在改變社會信息生產和傳播的鏈條。不過,這能帶來什么?恐怕目前曹國偉也還沒想清楚。
于是,投資客們,您就自己憧憬吧,至于是否跟進投資,那就是愿者上鉤了。浦思捷坦言,新浪微博營銷的效益很難衡量,“社交媒體更適合打品牌的影響力,但電子商務總是以銷售額作為最終的評判標準。怎樣把這兩者做有效的結合,需要我們的創新。”畢竟,現階段的SNS本身還未找到盈利模式,最終很可能還是賣廣告,這對電子商務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制約。
還有一個問題,請不要忘記:如果說SNS與電子商務結合存在著巨大機會的話,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是:新浪是否一定要選擇直接入股B2C企業?
推薦閱讀
坊間曾有消息稱完美時空即將更名為完美世界,當時完美時空公關部表示短期內會有相關的公告發布。據當時的報道稱,“完美時空”改名“完美世界”主要目的在于打造國際化品牌。不過截至目前,并未有任何公開的對外消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新浪“嘗鮮”麥考林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1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