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關于“Groupon雇用獵頭騙取滿座網員工通訊錄”的消息在行業內不脛而走:國際團購巨頭Groupon委托的獵頭公司以免費試吃巧克力為名,“騙取”中國同行公司員工聯系方式,在團購業和獵頭界引發軒然大波。
面對這場外國同行的挖角大戰,目前國內排名前20的團購網站選擇了“抱團”的方式,對外聯合下達了“封殺令”——只要曾在Groupon任職或兼職過的員工,未來“聯盟”內各團購企業將永不錄用。
幾個月前,硅谷的大佬們剛對美國司法部做出了一個妥協:不再對公司員工使用 “不準跳槽到競爭對手”的“競業條款”。這意味著,包括蘋果、谷歌、英特爾、Adobe和皮克斯動畫公司在內的多個高科技公司,今后將可以繼續相互“挖角”。
如今,搶占人才的商業大戰又從硅谷打響到中國。
近日,一條“Groupon雇用獵頭騙取滿座網員工通訊錄”的消息在行業內不脛而走。“國內排名比較靠前的幾家團購網站都被這樣的獵頭 ‘挖角’電話騷擾過,我自己就接到過好幾個電話。”滿座網市場總監姜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面對這場外國同行的挖角大戰,目前國內排名前20的團購網站選擇了“抱團”的方式,對外聯合下達了“封殺令”——只要曾在Groupon任職或兼職過的員工,未來“聯盟”內各團購企業將永不錄用。
此類“互不挖角協議”對行業是否能起到積極作用,是否有利于企業間良性競爭,業內對此展開了激烈討論。
“巧克力陷阱”:Groupon的伏擊式挖角
有消息稱,1月的某個下午,國內團購網站“滿座網”的前臺接到了一通電話,對方聲稱是一家“新開張的禮品公司”,只用憑一條內含電子券的手機短信,就可以為滿座網全體員工提供試吃其巧克力產品的機會,因此需要得到滿座網全體員工的通訊方式。年輕的前臺并沒有起任何疑心,僅幾分鐘的功夫,對方便輕松得到了這家在中國銷售規模位列前五的團購網站所有員工的聯系方式。
隨后,滿座網COO王珂深感蹊蹺并回撥了那個陌生號碼,卻震驚地發現,對方并不是一家禮品公司,而是國際知名的人力資源公司萬寶盛華中國總部。
“誰都知道,萬寶盛華受雇于Groupon。而且據我們了解,為了早日實現中國的區域戰略,Groupon這次雇用了多家獵頭公司幫助它在國內儲備人力。”姜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對于上述挖角的手法,姜琥用了“惡俗”兩個字來形容。究此“下策”的深層原因,姜琥認為,對于新興崛起的團購行業,“從業人員的經驗是吸引Groupon挖角的最關鍵因素。”
據姜琥介紹,目前最頻繁遭到挖角的一般是負責銷售和市場的人員。“老銷售員工手頭必定會積累大量的線上商家資源,擁有了這些富有經驗的銷售人員,也就等于擁有了本土的商戶資源;那些資深的市場專員,對中國市場的現狀都有了深入的了解,能夠幫助公司實現精準的廣告投放。這些對于一個團購公司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面對 “外來者”Groupon的挑戰,拉手網、滿座網、F團等國內多家團購網站,已建立一個”聯盟“,以期抵制“被挖角”。
“目前我們的團隊中,沒有一位員工離開。聯盟中的十幾家團購網站都已經達成了共識,將永不錄用跳槽到Groupon的員工。”姜琥語氣堅定地對記者說。
不過,對于目前國內團購網站表現出的 “眾志成城”,連姜琥都不否認,多少是因為Groupon來華的特殊背景。事實上,在Groupon未到來之前,國內團購業內已經充滿火藥味。
“對于國內同行,我們也曾有過互相挖角的事情發生,這在所難免。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各個行業都在發生,也不僅僅在團購業。”姜琥坦言。
硅谷博弈:“不互相挖角”協議成一紙空文?
事實上,與現今國內團購網站建立起的“聯盟”相似,去年10月之前的美國硅谷蘋果、谷歌、英特爾、Adobe、直覺公司和皮克斯動畫等大公司之間,也一直有著一條不成文的“不互相挖角”的協議。之所以會有這種協議,正是因為企業們在一次次挖角和被挖角,以及由此帶來的法律纏繞的拖累下,變得傷痕累累。
歷年來,IBM與甲骨文、微軟與雅虎、諾基亞與Palm等大公司之間,屢屢出現挖角引起的官司。2005年,微軟曾對老對手谷歌提出過起訴,原因是后者挖走了李開復。去年9月6日,即甲骨文公司宣布任命惠普前CEO馬克·赫德為公司聯席總裁后一天,甲骨文就接到了來自惠普的起訴書,惠普稱,赫德加入甲骨文會使公司 “最具價值的商業機密和機密信息處于危險中”,而赫德的簽約也必然違反了他與惠普之前簽訂的保密協議。
去年,美國對取消競業條款的爭議,主要圍繞在IT公司達成的“不互相挖角”協議是否涉嫌“壟斷”,進而達到壓低員工工資的目的。美國司法部還擔心,這種“不互相挖角”的“合謀”有可能導致優秀員工不能得到最好的報酬,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協約就是企業固定勞工價格的行為,這與串通定價、串通投標一樣,都違反“反壟斷法”。
芝加哥洛約拉大學法學教授斯賓塞·沃樂公開表示:“在自由市場經濟中,你希望最佳人選得到最佳職位及其附帶的所有報酬。如果政府能夠證明這種協議的存在,就表明企業在串通壓制人才。”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知情人士稱,已經有20家公司表達了對Myspace的興趣,其中也包括了金融機構;或許未來數周還會有更多潛在收購方出現。 北京時間2月25日早間消息,知情人士透露,新聞集團正在推進出售Myspace的事宜,投行Allen Co本周>>>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