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互聯網界最熱門的新聞,無疑是阿里巴巴公司兩位高管“引咎辭職”,以示對過去兩年在阿里巴巴網絡交易平臺上的欺詐現象負責。阿里巴巴此舉被業界比喻為“揮淚斬馬謖”,維護企業誠信之舉措。不過,痛定思痛,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要避免重蹈覆轍,恐怕還需要直面許多問題。
兩年宿疾,今日才發現?
根據阿里巴巴公司的公告,從2009年年底到2010年大部分時間,公司國際交易市場上的中國供應商詐騙全球買家的個案呈上升趨勢。公司已確定2300多家涉及全球詐騙的供應商,其中2009年簽約的有1219名、2010年有1107名,分別占當年“金牌供應商”總數的1.15%及0.8%。目前,相關欺詐店鋪已全部關閉,并移交司法機關。
阿里巴巴作為第三方的B2B交易平臺,一方面未能及時處理買家對于欺詐行為的投訴;一方面公司有部分銷售人員出于銷售業績考慮,對此采取默許、縱容的態度,使得阿里巴巴對此類網絡欺詐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相關人員的開除、高管的辭職理所應當。
不過,IT資深評論人毛啟盈提出,“為什么事情發生兩年多了,馬云現在才發現?”在一些網絡論壇上,抱怨在阿里巴巴上受到欺騙的買家一直為數不少,如果有比較完善的處罰機制和用戶投訴處理渠道,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辭職事件。更大的可能,是公司管理層長期糾結于眼前的商業利益,對于欺詐現象視而不見。今日的“價值觀維護”,固然是不得已之舉,但飛銀公司創始人夏寧認為,不排除有炒作成分。
高管走了,病就好了?
IT時評人張書樂認為,作為國內電子商務的領軍者,阿里巴巴的問題是發展過快帶來的必然結果,而問題的解決,需要有陣痛,更需要真正的措施。一個人離開了,但公司的錯誤繼續延續,這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
阿里巴巴的錯誤,在業內專家李作剛看來,就是一個頗具理想主義色彩的創業團隊成長為大公司后,不可避免滋生出的“大公司病”——價值觀被稀釋、眼光被商業利益所蒙蔽。價值觀的偏差,不可能僅出現在個別人員身上,要糾正這一傾向,遠不是辭退幾個人那么簡單。
事實上,旗下擁有阿里巴巴、淘寶、支付寶等品牌的阿里巴巴集團,近年來在處理賣家欺詐的問題上,態度始終有曖昧之嫌。以淘寶網去年單身節推出的商城全場半價活動為例,有的賣家采取先提價再半價的手段,有的則魚目混珠出售假貨,作為交易平臺的淘寶網在大張旗鼓宣傳的同時,難道當真對此一無所知?只因與自身利益相關,所以才“舍不得”下狠心。相比之下,“舍得”辭退高管,的確更加容易。
阿里巴巴稱,下一步,公司會繼續查找任何政策、結構、程序和系統上的不足之處,以防止類似欺詐事件再次發生。業內人士認為,制度層面的反省和重塑,是阿里巴巴的當務之急。
馬云一人“揮刀”,有用否?
阿里巴巴公司的相關公告是前天對外發布的,在過去一天里,業界評論對于阿里巴巴集團以及馬云,基本都持一面倒的支持態度。許多人認為,在目前的電子商務環境下,阿里巴巴勇于承認錯誤,并為之付出代價,尤為不易。這些觀點固然合理,但把原本應是企業商業道德底線的行為,上升為一種值得褒揚的行為,不免讓人為國內電子商務的整體環境和道德水準心懷疑慮。可以想見,如果阿里巴巴的這一做法被完全當作“楷模”宣傳,那么肯定會有更多電子商務企業效仿這種“先犯錯,再真誠彌補”的做法。
電子商務問題很多,但現代社會又離不開電子商務。來自“易觀天下”的數據顯示,2010年第四季度中國B2B電子商務收入規模達到20.9億元,環比增長11.2%,同比增長32%;與此同時,2011年,在線B2B市場的支付方式也將由線下支付轉移為線上支付。這些數據都意味著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生意通過互聯網完成。和面對面的傳統交易相比,互聯網交易越頻繁,欺詐的可能性就越多,對從業者的誠信要求也越高。把消費者權益完全維系在公司的誠信、甚至個別企業家的“大義滅親”上,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業界觀察家王易見認為,政府部門和相關組織應強化對電子商務的管理,而不是把所有是非全部推到企業身上。專家建議,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管理部門、消費者權益保障機構等部門,可以通過注冊、實名制管理、介入交易后續跟蹤等方法,共同凈化電子商務環境。
推薦閱讀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新聞、網頁、時評搜索結果都對應“發送到手機”按鈕,但目前只支持移動號碼免費發送。新華網稱,這是開創了針對搜索結果“搜索、瀏覽、收集、使用、再傳播”的一站式服務新模式,是對互聯網服務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三問馬云“斬馬謖”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2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