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宗爭端中,銀聯的態度頗耐人尋味。銀聯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層2月15日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爭端目前已經上升到國家貿易層面,這就不僅僅是VISA和銀聯之間的渠道之爭那么簡單。出于保護民族品牌,目前銀聯仍然在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銀聯除對此事保持高度關注外,暫時還無任何應對措施。
將近5個月的磋商并未達成任何協議,VISA和銀聯的爭斗越發升級,愈演愈烈,目前進入第二回合—終于上升到中美兩國政府層面的WTO訴訟。
日前,美國貿易代表羅恩·柯克宣稱,美國已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兩項針對中國貿易糾紛案的磋商請求,其中一項就是關于美國電子支付服務供應商在中國受限的案件。中國人民銀行自2001年以來發布了多項限制措施,使人民幣支付卡交易由中國銀聯壟斷,對外國供應商造成歧視,違反了中國開放金融服務業市場的承諾。而此前VISA已經在中國境外的部分地區封殺了銀聯支付渠道。
事實上,美國就金融服務業狀告中國還是第一次。業內人士認為此案意義深遠,不僅涉及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而且是美國試圖打開整個中國服務業市場的一塊“試驗田”。針對起訴中國政府迅速作出回應。商務部日前公開表態稱,中國有關銀行卡電子支付的措施是符合世貿承諾的。
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王保東向媒體表示,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已全部履行,與銀行業有關的承諾也已履行。對此,美聯社發表評論稱中方迄今反應平靜,“似乎打算靜觀其變,后發制人。”
跨行交易額破11.2萬億
利益和感情是爭執產生的兩種最重要的因素。一方是富可敵國的全球支付結算業大佬,一方是仰仗中國市場迅速崛起的行業新星,不惜將“戰爭”擴大化,顯然不是為了感情。中國銀聯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境內銀行卡跨行交易金額11.2萬億元,同比增長46%,新增銀聯卡4.9億張。
而VISA此前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其銀行卡業務市場的擴大,意味著利潤的增加。銀行每轉移500億美元的柜臺交易至ATM,VISA可以從中獲得 5億美元的零售業務利潤,而每轉移500億美元的柜臺現金交易至POS機消費,則意味著VISA可以獲得3億美元消費回傭收入(假設POS消費平均回傭收入為0.6%)。
銀聯發展這般迅猛,VISA的業務不斷受到影響。一年多前,VISA向銀聯發出警告,令其停止通過自己的支付系統處理“VISA、銀聯”聯合品牌信用卡的國際交易。不過,銀聯態度強硬表示拒絕,并不再考慮與VISA合作開展任何新業務。
去年6月,雙方的爭端進入白熱化。VISA向全球會員銀行發函要求,從8月1日起,凡在中國大陸境外受理帶VISA標志的雙幣種信用卡時,不論刷卡消費還是ATM取現,但凡走中國銀聯的清算通道,VISA將執行首次罰款5萬美元、再犯每月罰款2.5萬美元的標準,重罰收單銀行。而7月份,事態似乎有了些微變化。銀聯方面稱,VISA不會封殺其海外結算通道。與此同時,VISA中國區負責人也對封殺一說矢口否認,強調并無此事。不過,雙方并沒有解釋事情出現方向性變化的原因。
實際上,“封殺令”于彼時是切實執行的。臺灣科雅集團總經理張正榮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迪拜和新加坡等地的一些大商場的名品店,在當時都走不了銀聯通道,即便能刷出來,速度也極其緩慢,與VISA結算通道的快捷相差甚遠。
該年8月下旬,VISA又推出刷卡減免優惠活動與銀聯爭奪客戶。為此銀聯作出還擊,對VISA的“封殺令”強烈抗議,繼續推行其國際市場戰略,推出 “上海旅游卡半價門票游景點”活動拉攏客戶群。至此,兩大集團的戰火硝煙正式拉開序幕。在經歷封殺、抗議、競爭、對峙后,VISA未能成功打壓銀聯的海外結算通道,卻變相引發了中國消費者對于銀聯發行的非VISA卡的關注。
這是VISA始料未及的,當初進入這一市場并培育銀聯,目的是希望獲得數以億計的持卡消費者,但卻把這些消費者趕向了銀聯一方。這種不對等的局面并非市場競爭所致,中國決策者對于國內市場的謹慎開放態度讓VISA可以置喙的縫隙微乎其微。并且,中國消費者也許更加愿意選擇銀聯卡和銀聯渠道,因為它比 VISA要便宜。選擇VISA意味著更高的結算費用,以及多次結匯所帶來的意外損失。
上海市錦天城(深圳)律師事務所金融律師呂駱豪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VISA與銀聯的爭端,緣起VISA與銀聯雙聯盟多幣種卡之上的爭端,該卡在中國境內發行,受中國法律管轄。同時中國也制定了《反壟斷法》,依照正常程序,應先在中國的法律所有救濟程序進行完畢后,如果中國的法律條例規定與國際條約相沖突,才提交國際組織進行處理。此外,該爭端在兩家企業之間,依據常理,這樣的經濟爭端也應先走司法程序。
呂駱豪稱,按照《消費者權利保護法》,對于消費者的權利限制必須明確告知,有歧義處要按照對于消費者有利的方向進行解釋。中國持卡人是有選擇權的,信用卡走哪個通道大多是消費者自主選擇的結果。持卡人申領信用卡時,并未告知何時只能用什么樣的結算通道。VISA與銀聯的爭端中,這樣區分他人權利的各種約定按照法理來說是無效行為。“正是因為銀聯的快速發展,對國際卡市場上真正的壟斷者VISA構成威脅,VISA才挑起這宗爭端。”
再造第二個銀聯?
在這宗爭端中,銀聯的態度頗為耐人尋味。銀聯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層2月15日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爭端目前已經上升到國家貿易層面,這就不僅僅是VISA和銀聯之間的渠道之爭那么簡單。出于保護民族品牌,目前銀聯仍然在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除對此事保持高度關注外,暫時還無任何應對措施。
另一方面,商務部世貿組織法律處副處長于方公開宣稱,中國有關銀行卡電子支付的措施是符合世貿承諾的。只有在檢讓表中做出明確承諾的,我國才有開放市場的義務,所以美方主張的,我們沒有讓外資進入的這項服務,是否是我們已經在檢讓表中承諾開放的部門,是一個未定的事項。
“檢讓表是按照不同的服務部門來寫的,這個是金融服務項下的,金融服務項下有很多子部門,我們并不是所有的子部門都承諾開放的。”于方同時表示,中方一貫尊重世貿規則,積極履行世貿承諾。中方將仔細研究美方提起的兩項專家組請求,并根據WTO爭端解決程序予以處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則對媒體表示,美國的這一動作,實際上和奧巴馬政府即將開始的大選有關。目前奧巴馬政府并沒有特別大的就業進展,而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達到了兩三千億美元,這么大的貿易逆差很大程度是由于其他公司造成的,并不見得是由中國企業的對外出口造成的,但對這些都需要有個交待。
呂駱豪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美國方面指責銀聯壟斷的說法存在瑕疵。銀聯在全球銀行卡市場中所占份額并不大。在中國的銀行卡市場是由各個銀行自行結算的,VISA完全可以與中國各銀行達成信用卡結算協議,走各行的結算通道。
呂駱豪稱,銀聯在中國也有競爭對手通聯公司,VISA不與銀聯合作,完全可以有其他選擇。雖然銀聯是中國數十家銀行參股合作的機構,但這并不構成訴其壟斷的證據,“VISA也是由全球主要銀行參股或者加盟的一個機構,二者性質相同,且顯然VISA的勢力更強大和廣泛。
事態如何發展,中方態度十分關鍵。業內人士稱,如果磋商不成不得已進入訴訟階段,美國肯定會拿那些黑紙白字的文件要求中國政府兌現承諾。如何應對才是目前應該考慮的重中之重。
“民族品牌銀行卡組織也未必限制就只能一個。”一位資深銀行卡專家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市場總是要開放的,與其被人逼著開放,不如先在國內依托商業銀行的間聯網絡組建第二個銀聯,以促競爭。在信息技術日漸發達的今天,再建一個銀聯的難度與成本其實并不大。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的“大間聯” 聯合起來再加民間資本,再造一個銀聯根本不是難事。
該銀行卡專家分析,銀行卡組織在金融業和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是低于銀行業的,沒有必要為這個居于支付體系末端的行業設置獨家壟斷的行政保護。而且不應該簡單將銀行卡組織的業務與重要性上升為國家金融安全的范疇。金融安全本質上是國家主權安全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金融安全的表現形式是一國的金融制度、金融體系及主體金融活動基本保持正常運行與穩定發展的狀態,并且能夠確保本國金融不受重大損害。
該專家稱,相對于重要性遠高于銀行卡組織的銀行業,中國銀行業在入世后的改革與開放中降低了不良資產、提高了中資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改善了公司治理結構、增強了市場競爭力也減少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增強了國家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只是“幌子”
“銀行卡支付清算組織僅僅是社會支付體系的‘邊緣’組成部分,”前述資深銀行卡專家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從信息安全的角度而言,銀行卡組織所從事的(以社會零售支付為主)清算轉接業務僅接觸BIN號與消費金額等低級信息;從金融安全角度而言,銀行卡組織主要業務是依附于商業銀行,信息轉接與資金清算對貨幣政策、匯率體制基本不產生影響。
“在金融體系內,相對于已經處于競爭市場格局的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行業而言,銀行卡組織是居于次要地位的。“既不等于社會支付體系,也不會影響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該專家表示。
該專家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相比而言, 銀聯及其從事的銀行卡跨行清算轉接業務僅僅是支付體系中小額支付系統業務的一部分,主要依附于人民銀行、商業銀行既有支付體系從事零售支付服務的信息轉接與資金清算。”實際上,一個社會零售支付領域中的支付媒介是比較多的——現金、銀行卡及其他各種卡類、票據等等。因此對于“銀聯們”而言,系統的可靠性(不發生‘宕機’事件)和對風險的監測防范比信息的歸屬更為重要。”
近日有學者認為,一旦美國與中國進入訴訟階段,可根據《關貿總協定(1994)》用“金融業是中國經濟命脈所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為由成為豁免義務。此觀點似乎把銀聯置于國家金融安全的層面。
對此,上述專家認為,“銀行卡組織業務并不影響信息安全”。事實上即使不考慮大量信用卡本身并無交易密碼,銀行卡交易的信息交換也并不會導致個人信息的外泄。在一筆交易發生的過程中,諸如銀聯、VISA、MasterCard之類的“開放型”銀行卡組織所能接觸到的信息只包括交易金額、銀行卡卡號,銀行卡有效期,和卡片背面的校驗碼(CVV/CVC/CVN)。其余關于持卡人姓名、性別、住址、具體購買物品、收入職業等信息完全由發卡銀行(不論中資銀行還是外資銀行)、商戶和商戶收單機構(POS管理方)保存。
從發卡環節來看,2006年末,中國銀行業對外資銀行發卡業務全面開放;2008年,東亞銀行發行中國境內第一張外資銀行人民幣卡。而在外資銀行發卡過程中,其掌握的是全面性的客戶資料,相關金融信息的范圍與深度要遠遠大于銀聯等銀行卡組織在轉接清算網絡中所掌握的信息。
目前,全球100多個國家的銀行已發行VISA、MasterCard的當地貨幣的銀行借記卡和信用卡;銀聯也已在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通過當地的銀行發行銀聯標準的銀行卡—但這類市場行為其實并不意味著“銀聯們”掌握了關乎這些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信息。
同樣,從銀行卡受理環節來看,不論雙幣卡抑或銀聯標準卡在海外進行消費結算時,同樣使得保密程度較為低級,交易信息易“暴露”給國外銀行或銀行卡組織。因為銀聯卡的海外交易是通過當地收單銀行,或者通過當地的轉接清算機構進行信息轉接,最后由銀聯進行跨行清算。
在該專家看來,所謂金融安全并不等同于“市場封閉保護”,銀行卡支付清算組織本身對國家金融安全并無直接影響。截至記者截稿,VISA方面對時代周報記者發送的采訪提綱無任何回應。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2月16日消息,近日開心網因提供音樂服務涉嫌侵權,被北京龍樂文化藝術公司與北京源泉公司告上法庭,與開心網合作音樂組件的巨鯨音樂網表示,如有侵權,愿承擔責任。 2月16日消息,近日開心網因提供音樂服務涉嫌侵權,>>>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