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媒體”的崛起
微博(http://t.sina.com.cn/)的意義不僅僅止于記錄個人的狀態和心情,也不單單是貢獻幾句或詼諧或優雅的饒舌。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發布的門檻降低,使得“人人都可以寫博客”,“人人都可以是編輯”的觀念深入人心。一些重大事件發生后,微博上都有大量的新鮮信息發布。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2010年4月14日上午8時46分,距玉樹地震發生不到一個小時,微博上就發出了第一條關于此次地震的消息。此后,救援隊的微博上陸續更新了300多條與地震和救援工作相關的消息。
“在微博時代,如果你有100個粉絲,就相當于辦了一份時尚小報,可以在朋友圈子里享受被尊重、被閱讀的樂趣;如果有1000個粉絲,相當于一份海報;如果有1萬個粉絲,相當于創辦了一家雜志;如果你有10萬個粉絲,相當于創辦了一份地方性報紙;當粉絲數增加到100萬,你的聲音會像全國性報紙上的頭條新聞那樣有影響力;如果有1000萬個粉絲,你就像電視播音員一樣,可以很容易地讓全國人民聽到自己的聲音。”
這是李開復(微博)在其新書《微博改變一切》中引用的曾被廣泛傳播的熱門觀點。這種說法貌似正確,其實值得商榷。原因在于:如果一個微博用戶(訂閱者)關注(訂閱)的微博賬號(個人媒體)超過一定數量,對其關注的任何一個賬號(哪怕是@姚晨或@劉翔)而言,就會產生“擠出”(被擠出訂閱者的微博
推薦閱讀
劉建國對速途網稱,對于中國網民的用戶習慣、中國的團購背景環境、相關法規、第三方支付等問題,這都是Groupon需要學習的,現在看似“兇猛”入華或許這只是個假象,是市場策略。真正最后要比的其實是用戶,而不是規模>>>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微博人人都有話說 預示著個人媒體的崛起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