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銀、手機銀行因為省時省力而獲得了越來越多市民的青睞,但其中的一些收費細節還是引來爭議。很多老百姓都會遭遇過銀行“先禮后兵”的做法,如往往在查交易明細時才發現,有些收費項目自己本沒有開通,而賬單卻提醒你,該去付費了,取消“被開通”業務還要去開戶行辦理。為何屢屢出現“先斬后奏”現象,銀行業內人士如是回應:“中間業務收費是銀行調整客戶群的一個方式,通過收費,肯定會流失一部分客戶,但同時也會有一部分穩定客戶群留下。 ”
網友小志在某門戶社區發帖稱,此前開通了某國有大行網銀,在ATM機上辦理業務查詢交易明細時,發現每月都有一筆1元錢的支出:手機銀行服務。值得注意的是,很少用手機上網的小志此前根本沒有開通這項業務,只是開通了網銀。其隨后撥打銀行客服,工作人員的解釋是,小志在辦卡時申請開通了手機銀行服務,普通客戶收費是每月1元。類似“系統默認”的操作,相信很多市民都曾遭遇過。
上述人士提及業內這點做法,直言:“收費是銀行調整市場的一種手段。通過收費,銀行可以逐漸鎖定自己的目標客戶群。 ”
無論去柜面辦理業務、還是選擇省時省力的網銀、手機銀行,銀行收費都是毋庸置疑的。中間業務對于國內銀行業來說還處于起步階段,與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可觀,利率市場化的歐美銀行業相比,國內銀行業中間業務的盈利能力還顯得較為羸弱。而走向市場化,就意味著老百姓要為一些銀行服務項目買單,銀行本身也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服務機構,而是一個金融機構。
此前市場上有言論力挺銀行收費聽證制度,認為銀行收費應和電費、水費一樣,漲價、收費的細節、老百姓都應有知情權。但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并不支持這種論調:“聽證會適用于解決對老百姓生活有很大影響的舉措,比如電費、水費等公用事業費,而銀行服務收費不會影響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而如果聽證會過于擴大化,市場運行的規則就會扭曲,比如消費者普遍認為銀行收費不合理,要求取消銀行的收費,這樣銀行很可能干脆就不提供相應的服務了。 ”
而上述銀行業人士也表示:“前幾年國有銀行股改,國家注資的錢也是來自于老百姓手中。銀行缺錢,虧損,最后還得百姓買單。如果銀行自身造血機制完善、贏利能力提高,逐漸走向市場化,而不再是社會“半福利”部門角色,這也節省了國家的注資。而老百姓把錢放在銀行放心,也是因為在國內,存貸款利率均為法定,銀行靠利差吃飯。錢放在銀行是穩賺不賠的。但是,如果有一天,銀行不靠利差賺錢了,利率市場化了,銀行就會有倒閉的,老百姓存錢在銀行就要擔心了,就得買份存款保險了。 ”
而回到銀行收費的爭議點,就是老百姓是否應該事前獲知收費名目詳情。奚君羊認為:“消費者要做好心理準備,銀行服務免費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 ”而多家銀行也表示,將會把收費項目明細公示。消費者要在銀行收費上做到“滴水不漏”,就只能多關注自己的賬戶變動,隨時作出調整。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樂淘網CEO畢勝隨即在微博上回應稱,樂淘每個庫房全天候有攝像頭實時錄像,庫房不會出問題,會拿出錄像來作證明;此事是宅急送送貨,樂淘決定報警追查此事,一定還用戶一個滿意,還樂淘一個清白。他還表示,該用戶的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消費者質疑:手機銀行先收費未通知是否合理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