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之際,回顧往昔,總有一些故事叫人難忘,總有一些人物注定讓我們銘記。這些故事,如珍珠般串起2010年的點點滴滴,構建著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歷程;故事中的主人公,像一個個旗手,令中國IT產業在艱難的變革和創新中加速前行。
他們當中,有的以“鐵腕”施政,讓產業變革政策的實施駛入快車道;有的憑借其破釜沉舟的魄力,為民族品牌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還有的以斗士般的勇氣,鏟除附在中國信息產業身上的惡瘤,讓中國IT產業的生態環境更加和諧、健康……
站在新年的起點,讓我們一起記住他們的貢獻,并期待更多像他們一樣的勇士出現。
以下為《IT時代周刊》撰寫的《2010,他們為IT產業作出了杰出貢獻》一文中對李開復的評價。
鼓勵中國IT創新的精神導師
人物小檔案:1961年出生于中國臺灣,獲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博士學位。曾任大學教授,后在蘋果和SGI供職,1998年7月加入微軟,2005年辭任微軟全球副總裁,出任谷歌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2009年9月從谷歌辭職創辦創新工場。
人物故事:千呼萬喚始出來。2010年8月,創新工場終于首度公開了自己的一個成型項目——Android手機管理軟件“豌豆莢手機精靈”。一個月后,基于Android開發的手機操作系統“點心”也公之于世。對于李開復和創新工場的創業團隊來說,夢想又推進一步。
2010年9月8日,創新工場為自己一周歲慶生。這時的創新工場,人員數量從當初的4人發展到近200人。
李開復這樣介紹創新工場:它是一種新的天使投資和創新產品的整合,關注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領域。“像美國那樣的大規模天使投資群體在中國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創新工場就是要填補這個空白,帶來規模化、產業化的天使投資,用完整、成熟的體系,甄選出最優秀的創意、創業者、工程師,把每一個創業環節和資源進行最佳整合,幫助創業者,確保其初期的良性發展。”
科技業歷來是投資的熱土,但目前的趨勢是,VC已然PE化,天使即將VC化,F實的投資者更愿意將手中的錢投入項目中后期,因為這樣可確保短期內會有很好的回報;在項目早期投資,獲得回報往往要等待五年甚至十年,更多的項目還會夭折。
創新工場的模式為一批有創業夢想的青年人提供了圓夢的可能性,而不是某一個幸運兒。與傳統天使投資不同,創新工場還為創業團隊提供管理支持和輔導,幫助創業者進行項目優化和人脈、信息、資金的整合,打造了一張讓夢想“孵化”出現實的溫床。
截至2010年年末,創新工場總共投了20個項目,美元基金已經超額并停止募款,人民幣基金也即將超額,總規模至少15億元。
憑借個人能力和影響力,李開復把“孵化器+天使投資”模式帶入國人視野,并相信它在中國絕對行得通。
點評:對于創新工場拿出的兩個作品,外界褒貶不一。其實,李開復和他的創新工場帶給中國科技業的,重點不在產品,而是扶植科技創新的模式。李開復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墓志銘上不是被稱為科學家或者企業家,而是一位熱心的教育者。創辦創新工場,讓他扮演起非傳統的教育者角色,引導人們認識和接受一種創新模式,也是他彌補人生一個缺憾——和中國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術奇跡,用自己的主動性做一個掌控全局的工作。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用以標注網絡上每一臺電腦主機身份的“IP地址”即將被分配用盡,也許“就在幾個星期之內”,“互聯網之父”文頓·瑟夫最近說。而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消息也顯示,我國對于下一代IP協議的升級改造計劃>>>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