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對朱學勤博士論文涉嫌抄襲做出“無罪”判決之后不久,“打假斗士”方舟子近日在其微博上再次力舉上海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博士朱學勤抄襲的例證,他在微博上說:“朱學勤的大部分摘譯都有低級錯誤,甚至錯得離譜,看不出他有閱讀英文原著的能力。朱學勤的博士論文《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如果是原創,屬于抄襲;如果是翻譯,屬于劣質譯作。這樣一本在學術道德和學術水平上都大成問題的著作,竟成了‘名著’,被當成教材、參考書……”
近年來學術丑聞頻發,被揭露的抄襲、作假事件也不少。對此,方舟子感嘆:“學術規范的失落,學術道德的淪喪,造成了如今學術環境混亂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即便是被揭露出來的作假者和抄襲者,也很難得到嚴厲懲處。我們一年打假上百起,真正處理的只有幾起。”
風起云涌的學術打假和學術爭端背后,暴露的是當下學術規范以及調查制度的缺失。懲戒學術不端行為,打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已經成為人們最終期盼的東西。
腐敗表象 有章可循分四種
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學術不端事件的日益頻發,卻讓原本是“小眾名人”的方舟子成為了“大眾明星”。作為從事學術打假多年的方舟子,他對于學術界的腐敗問題可謂感觸頗深,他對記者表示,“現在呈現在大眾眼前的這些被揭露的學術問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但方舟子同時表示,盡管學術腐敗的案例很多,不過就其表現,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學術腐敗的表現無非幾種,第一種是造假,包括抄襲、一稿多投、成果造假。抄襲很清楚;一稿多投就是改頭換面,多處發表,這樣一個成果就變成了多個;成果造假也好理解,一些看起來像學術成果的其實是假的,根本不能實現。第二種表現是浮躁,有一點兒成果就拼命地吹噓、夸大。第三種表現是學術資源過分集中,比如有些規定某種課題的首席科學家必須為擁有某種‘頭銜’的專家和學者,這樣便可能出現控制資源的情況,可能把某項學術資源分配給跟其比較親近的人,像學生、下級等,別人則無法染指。第四種表現就是行政干預,本來行政是為學術服務的,但是現在有時會反過來,學術權力掌握在行政人員手里,而不是學者手里。”
學術腐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泛濫成災。方舟子對記者說:“不管是旺暉事件,還是朱學勤事件,其實僅僅是其中的幾例,這些年來我們每年打假都要上百起,其中學術腐敗就占了很大的部分。”
懲處無力 抱圈子互相袒護
在任何國家,學術腐敗都是不可避免的。方舟子說,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學術腐敗的案件,但問題是,我們一年中揭露的上百起事件中,真正能夠得到嚴厲懲處的可能只有幾起,絕大多數都不了了之了。比如旺暉事件,旺暉始終不做聲,是不是就沒有人去調查和處理了呢?而朱學勤如果不是自請調查,是不是就不對其進行調查了?
另外,對于學術界知名人士的不端行為好像更難處罰。對此,方舟子認為:“真正因為學術腐敗被處理的,大多是學生或者不太知名的研究人員,而知名度較高的專家和學者則很少受到懲處。這就會給人一種感覺,一個人在學術界的地位和聲譽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使他出現了抄襲、造假等不端行為也很難得到嚴懲。現在的學術界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很多專家和學者會抱團、抱圈子,并形成利益共同體,霸占某些學術資源,互相維護、袒護等,甚至有些學術腐敗案件就是因為不同圈子之間出現矛盾而被揭露出來的。”
學術圈子的形成讓更多的造假者安枕無憂,方舟子說:“這些圈子里的人缺乏是非觀念,只有圈子意識,有問題出現不是看是非而是看圈子。”
問題根源 私利和體制缺陷
近些年,被媒體關注和報道的學術腐敗案件越來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學術界的沉疴難治,方舟子用了兩個詞——“利益、體制”。
方舟子說:“首先是體制問題,中國的科研體制不獨立,是官本位的學術體制。它的問題在于,學術權力不是掌握在學者手中,而是行政人員手中,這些學術權力的掌握者往往沒有精力或缺乏專業知識、技能去評估學術成果,于是便出現了對學術成果只看重數量不看質量的問題,即只看你發表了多少論文、出了多少成果,而且這種評估方法直接和研究者的待遇、職稱、獲得項目和經費的機會有關,這就導致研究者們互相攀比論文的數量。但研究是要花時間和精力的,為了追求數量,有人就會選擇抄襲、一稿多發等手段。其二是受浮夸風氣的影響,以多為好,以大為好,卻不管這些學術成果的質量究竟是什么樣的。”
實際上,腐敗成本的低下也是很多研究者不惜造假的原因之一,方舟說:“我們對于學術造假的監督和處罰力度太小,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包庇,比如朱學勤抄襲事件,朱學勤公開邀請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調查,看起來坦坦蕩蕩,但是一開始就有人指出,復旦大學委員會內一些人和朱學勤關系很好,會不會包庇他?因此,朱學勤涉嫌抄襲被判‘無罪’也在某些人的意料之中。”
此外,學術失范與我們教育尚存的某些問題有關,方舟子說:“很多造假其實源自學生,但是我們缺乏相關的教育,學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往往糊里糊涂就犯了錯,而其他學生與老師也沒有引以為戒。”
學術失范 喪失信譽難發展
學者、專家和教授原本是一個讓人仰望和崇敬的群體,然而現在這個群體卻接連被曝抄襲、造假等讓人很難接受的行為。方舟子說:“學術環境的惡化,學術腐敗的泛濫,將會讓最后一片凈土淪陷。”
學術腐敗的惡果不僅僅是讓學者失去崇敬,“而且,學術腐敗阻礙了學術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使我們的學術研究水平受到影響和削弱。其次,憑借抄襲、造假等不端行為的人不但得不到嚴懲,往往還會掌控更多的學術資源,這對于那些老老實實做研究的人是很不公平的,而且因為論文、成果數量沒有造假者多,導致其在待遇、職稱等方面自然也比較低,比不上造假者。其三,一旦造假者獲得了更大的利益,便會變本加厲地去控制學術權力,控制學術資源,打壓那些真正下功夫做研究的人。最后,腐敗還會影響學術風氣,使學術界喪失應有的信譽。因為學術界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的是一個社會的良知,如果學者、教授成為了知識的造假者,學術這片最后的凈土也將淪陷。”方舟子說,學術失范將讓學術界失去尊嚴。
矯正手段 讓規矩真正給力
那么,面對學術腐敗現象,該如何矯正呢?方舟子認為有效的方法不是很多,他說:“規范并非沒有,監督機制也不缺席,奈何起作用的太少了。”
方舟子進一步分析:“長期的治理辦法,無疑是體制的改革,打破行政管理學術的現狀,割斷學術和利益的紐帶,并加強學術規范的教育。短期的方法則是建立有效的監督體制,不能光靠民間的揭露,民間的揭露不僅力量小,而且也沒有公信力。國外的方法可以借鑒一下,比如有一套嚴格的規范、嚴厲的處罰制度和嚴密的監督機制,還要有完善的教育系統,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設有專門學術規范的課程。”
然而即使采納了這些辦法,方舟子認為要想矯正學術腐敗仍存在一定的困難,他說:“其實我們并非沒有規范,也并非沒有檢查監督機制,很多部門都公布過相關的學術規范,也成立過專門的機構,但是學術腐敗事件未見減少,學術不端者依舊我行我素。所以,不是沒有規范,而是執行不力,是人的問題,怎樣解決人的問題,讓規矩真的能起作用,才是減少、杜絕學術腐敗的根本。只有這樣才能改善我國的學術環境,而那時我們的學術研究才更有看頭,更有水平”。
方舟子學術打假大事記
2000年8月
美籍華人科學家陳曉寧攜帶三大基因庫回國,方舟子發表公開信,稱同等產品在美國用3000美元至4000美元就可以買到。隨著媒體的報道,“基因皇后”的追捧聲在一片質疑聲中迅速消退。
2001年1月
方舟子發文揭露當時國內流行的珍奧核酸等“核酸營養品”不僅沒有保健作用,還會有副作用,掀起軒然大波。之后,衛生部、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珍奧核酸虛假宣傳。
2004年10月
方舟子調查發現美國《洛杉磯時報》報道的“西安翻譯學院被美國50州高等教育聯盟授予中國最受尊敬大學第10名,而其校長丁祖詒則高中最受尊敬校長第2名”只是一個付費廣告,而不是《洛杉磯時報》記者采寫的報道。
2005年9月
方舟子揭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候選院士肖傳國簡歷有假,稱肖所謂“國際公認的”“肖氏反射弧理論”是利用國內外信息不對稱的“自吹自擂”,并引發社會對肖傳國所治愈患者的關注。
2005年11月
方舟子在“新語絲”披露,原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劉輝履歷造假,導致劉輝被清華大學開除。由此掀起一場關于學術腐敗的大討論。
2006年3月
方舟子發表《為什么我認為魏于全院士的論文有假》一文,一場關于“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副校長魏于全涉嫌學術論文造假”的風波席卷整個中國科學界。
2010年7月
方舟子在其微博上向“打工皇帝”唐駿“開炮”,稱他學歷造假,隨后網上流傳開一份唐駿校友通訊錄,同時一些企業高管和公眾人物的學歷問題也被抖了出來。
方舟子在其微博上首先揭露“神仙”李一表演的“神通”有假,其養生班有騙財騙色的嫌疑,并涉及到一大批被認為是李一弟子的名人。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1月19日下午消息,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云今日表示,他很擔憂中國B2C的泡沫問題,他認為嚴重程度不亞于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 1月19日下午消息,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方舟子:學術打假如何更給力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6005.html